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包括病情评估与监测,包括生命体征和心电图监测;溶栓前准备,包括患者评估与知情同意、物品准备;溶栓过程中的护理,包括药物输注护理和出血倾向观察;溶栓后护理,包括病情再评估、活动与休息指导、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包括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护理,各环节需根据不同年龄患者特点细致进行。
一、病情评估与监测
1.生命体征监测: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易出现心律失常、血压波动及呼吸变化,通过持续监测能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例如,心率过快或过慢可能提示心脏节律异常,血氧饱和度降低可能反映心肌缺血导致的呼吸功能受影响。
2.心电图监测:持续进行心电图监测,观察ST段变化等心肌缺血相关指标。ST段的动态改变是判断溶栓效果及病情进展的重要依据,通过实时心电图监测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心脏电活动的异常变化,为治疗调整提供依据。
二、溶栓前准备
1.患者评估与知情同意:详细评估患者是否符合溶栓指征,如典型的胸痛症状、心电图改变等。同时向患者及家属充分告知溶栓的必要性、可能的风险(如出血等),取得知情同意。要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身体耐受性和家属的接受程度,老年患者可能身体状况更复杂,需更细致地解释风险。
2.物品准备:准备好抢救设备(如除颤仪等)及溶栓药物等相关物品。确保抢救设备处于备用状态,溶栓药物要按规定储存和准备,以保证在溶栓过程中能及时使用。
三、溶栓过程中的护理
1.药物输注护理:严格按照医嘱正确输注溶栓药物,控制输注速度。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有无过敏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需根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观察和护理力度。
2.出血倾向观察: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表现,如皮肤黏膜出血点、牙龈出血、血尿、黑便等。溶栓药物可能导致出血并发症,及时发现出血迹象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至关重要。对于有出血风险的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者等,要更加频繁和细致地观察。
四、溶栓后护理
1.病情再评估:溶栓后再次评估患者的症状(如胸痛是否缓解等)、心电图及相关指标,判断溶栓效果。通过对比溶栓前后的病情变化,了解心肌再灌注情况。
2.活动与休息指导:根据患者溶栓后的恢复情况指导合理的活动与休息。一般早期需卧床休息,逐渐根据病情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恢复进度不同,老年患者恢复可能更缓慢,需逐步进行康复指导。
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建议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合理饮食有助于患者的康复,不同年龄患者的饮食喜好和营养需求有差异,需针对性地进行饮食宣教。
4.心理护理: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因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患者易出现焦虑、恐惧等情绪。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帮助其树立康复信心。不同年龄患者的心理特点不同,如儿童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不理解而恐惧,需采用适合儿童的心理沟通方式。
五、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
1.心律失常护理:密切观察心律失常的发生,一旦出现及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后易并发心律失常,需准备好抢救设备,以便在心律失常发生时能迅速进行抢救。
2.心力衰竭护理:观察患者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等心力衰竭表现,监测患者的液体出入量等。对于有发生心力衰竭风险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和量,预防心力衰竭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