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有前驱症状、皮疹特点和神经痛等临床表现,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及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一般治疗有休息护理等,药物治疗有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药物,特殊人群治疗需根据各自特点调整用药等。
一、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一)症状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疹前可有乏力、低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可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持续1-3天,亦可无前驱症状直接发疹。
2.皮疹特点: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集簇性的疱疹组成,并伴有疼痛;疱疹初为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神经痛: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疼痛性质多样,如烧灼、电击、刀割样等,可持续存在于皮疹消退后,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二)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1.儿童:儿童带状疱疹相对少见,皮疹表现可能与成人相似,但神经痛相对较轻。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皮肤的疱疹及哭闹等异常表现。
2.老年人:老年人带状疱疹症状往往较重,神经痛更为明显,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概率较高,皮疹愈合时间也可能延长,且容易出现并发症,如眼部受累等。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带状疱疹可表现为皮疹广泛、病情严重,可出现播散性带状疱疹,即皮疹超过身体中线,可伴有高热等全身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二、带状疱疹的治疗原则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护理:患者应注意休息,保持病变部位皮肤清洁、干燥,穿着宽松的衣物,避免摩擦、搔抓皮疹,以防继发感染。
2.眼部护理:若累及眼部,应及时就医,由眼科医生进行专业护理,防止角膜受累等严重并发症。
(二)药物治疗
1.抗病毒药物: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成人,一般口服伐昔洛韦疗效较好,能快速抑制病毒复制。
2.止痛药物:对于神经痛,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用于轻度疼痛;对于中重度疼痛,可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但需谨慎使用,尤其注意老年人的呼吸抑制等风险;还可使用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等,对带状疱疹神经痛有较好的疗效。
3.营养神经药物:常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促进神经的修复,减轻神经痛等症状。
(三)特殊人群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使用抗病毒药物需谨慎,应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剂量,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对于止痛药物,应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呼吸等功能的药物,优先选择儿童适用的止痛方式,如非药物干预结合适当的儿童适用止痛剂。
2.老年人:老年人在使用药物时需密切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如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肾功能有一定影响,应定期监测肾功能;止痛药物的选择需权衡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尽量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免疫功能低下者使用抗病毒药物时可能需要调整药物剂量,且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住院治疗,加强支持治疗,如补充营养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疾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