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导致的胸口痛有特定症状表现特点,如疼痛部位、性质、持续时间等;有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诱发因素;相关检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需与胸膜炎、肋软骨炎、胃食管反流病等其他疾病胸口痛鉴别,出现胸口痛不适应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一、症状表现特点
心肌缺血导致的胸口痛通常有以下特点:
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部分患者疼痛可放射至颈部、下颌等部位。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女性患者疼痛放射部位可能更不典型。
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紧缩感,也可伴有烧灼感,一般不是尖锐样痛。例如一些患者会感觉胸口像有重物压迫一样。
疼痛持续时间:一般持续3-5分钟左右,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如果疼痛持续时间超过30分钟不缓解,要警惕心肌梗死的可能,这在不同年龄人群中都需重视,尤其是有基础心血管病史的人群更易发生危险。
二、诱发因素
体力活动:在进行剧烈运动、重体力劳动时,心脏耗氧量增加,当冠状动脉供血不能满足心肌需氧时,容易诱发心肌缺血导致胸口痛。比如年轻男性在打篮球等剧烈运动时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情绪激动:大怒、过度紧张、焦虑等情绪波动较大时,也可能诱发心肌缺血胸口痛。对于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情绪激动更易成为诱因,因为情绪激动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
寒冷刺激:寒冷环境下,血管收缩,外周阻力增加,心脏后负荷加重,心肌需氧量增加,容易诱发心肌缺血胸口痛。老年人对寒冷刺激更敏感,在寒冷天气外出时要特别注意。
三、相关检查
心电图检查:是常用的初步筛查手段。发作时心肌缺血的患者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但部分患者在不发作时心电图可能正常,此时可考虑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它能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不同年龄人群进行心电图检查时,操作和解读需考虑其生理特点,比如儿童心电图表现与成人有差异,解读时要结合年龄因素。
心脏超声检查: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看是否存在心肌运动异常等情况。比如心肌缺血导致局部心肌运动减弱等,能帮助判断心肌缺血的部位和程度。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进行心脏超声检查要考虑辐射等因素的影响,但心脏超声是相对安全的检查方法。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它能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明确冠状动脉是否狭窄、狭窄的部位和程度等。但这是有创检查,有一定风险,对于一些高危人群或高度怀疑心肌缺血的患者才会考虑进行。
四、与其他疾病胸口痛的鉴别
胸膜炎:胸膜炎引起的胸口痛多与呼吸运动有关,疼痛随呼吸或咳嗽加重,疼痛部位多在胸廓侧面,而心肌缺血胸口痛与呼吸关系不大。比如胸膜炎患者在深呼吸时胸口痛明显加剧,这与心肌缺血不同。
肋软骨炎:肋软骨炎导致的胸口痛局部有压痛,疼痛多为刺痛或隐痛,疼痛位置较固定,多在胸骨旁肋软骨处,而心肌缺血胸口痛性质和放射部位等有其特点。
胃食管反流病: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胸口痛可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疼痛多在胸骨后,与进食相关,尤其是进食辛辣、油腻食物后易发作,而心肌缺血胸口痛一般与进食无明显关联。
通过综合症状表现、诱发因素、相关检查以及与其他疾病胸口痛的鉴别等多方面来判断是否是心肌缺血导致的胸口痛。如果出现胸口痛等不适,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