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性惊厥是儿科常见于6月龄-5岁儿童的惊厥性疾病,与发热性疾病体温骤升有关,发病机制涉及年龄因素和遗传易感性,临床表现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等,需依据相关表现诊断并与其他疾病鉴别,发作时要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可采取退热等措施预防复发,婴幼儿和有家族史儿童需特别注意。
发病机制
年龄因素:6月龄-5岁儿童的大脑发育尚未成熟,中枢神经系统易受高热影响而出现异常放电。此阶段神经系统的抑制机制不完善,高热时更易引发神经元的异常同步化放电,从而导致惊厥发作。例如,有研究发现该年龄段儿童的大脑神经元在高热刺激下,离子通道功能可能出现紊乱,进而诱发惊厥。
遗传易感性:部分热性惊厥患儿存在遗传倾向,有家族史的儿童发生热性惊厥的风险相对较高。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与热性惊厥的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使个体在发热时更易出现惊厥发作。
临床表现
发作形式:多为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双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面部及四肢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搐,可伴有口唇发绀、口吐白沫等表现,发作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多在数分钟内缓解。比如,典型的发作可能持续1-3分钟左右,但也有个别发作时间稍长的情况。
伴随表现:常伴有发热,体温多在38.5℃以上,而且多为上呼吸道感染等感染性疾病初期的高热引起。在发作后,患儿一般精神状态可逐渐恢复,神经系统检查多无明显异常,但需要注意与其他导致惊厥的疾病进行鉴别。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患儿的年龄、发热与惊厥发作的关系以及临床表现来诊断。首先明确患儿年龄在6月龄-5岁,有发热性疾病且体温急剧升高时出现惊厥,排除了颅内感染、电解质紊乱等其他可导致惊厥的病因后,可考虑热性惊厥的诊断。例如,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发热与惊厥发作的先后顺序等情况,结合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来综合判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相鉴别,颅内感染患儿除了惊厥外,常伴有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表现,腰椎穿刺检查脑脊液可发现异常,如白细胞增多、蛋白升高等;还需与低钙血症等代谢性疾病鉴别,低钙血症患儿多有手足抽搐、血清钙降低等表现。
治疗与预防
发作时处理:首先要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窒息。一般热性惊厥发作多能自行缓解,若发作时间较长(超过5分钟)或频繁发作,需及时就医,必要时可使用止惊药物,但需遵循儿科用药原则,优先选择合适的止惊措施。
预防复发:对于有热性惊厥复发风险的患儿,在发热初期可采取积极的退热措施,如使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等)或适当使用退热药物,将体温控制在相对较低水平,以减少惊厥发作的诱因。同时,对于频繁复发的热性惊厥患儿,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长效抗癫痫药物预防发作,但要权衡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6月龄-2岁的婴幼儿发生热性惊厥时更需密切观察,因为此阶段大脑发育尚不完善,惊厥可能对神经系统产生一定影响。在发热时要加强体温监测,一旦体温有升高趋势,及时采取退热措施,并且要注意保持婴幼儿的呼吸道通畅,避免因惊厥导致窒息等严重后果。
有家族史儿童:有热性惊厥家族史的儿童,家长要更加关注其发热情况,在发热初期就提高警惕,做好体温监测和惊厥发作的预防准备。一旦出现发热,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退热和预防惊厥发作的措施,因为这类儿童发生热性惊厥的概率相对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