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颤动治疗包括现场急救(目击发生时立即CPR并呼叫急救人员和准备AED)、高级生命支持(电除颤及药物治疗,如肾上腺素等,纠正酸中毒谨慎用碳酸氢钠)、病因治疗(急性心梗相关需再灌注治疗,电解质紊乱相关需纠正电解质)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儿童CPR和AED使用有特点,老年患者综合评估全身状况、注意药物影响和操作轻柔准确)。
一、现场急救
对于目击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同时尽快呼叫急救人员并准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CPR的操作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至少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至少5cm但不超过6cm,人工呼吸要确保胸廓有明显起伏。
二、高级生命支持
电除颤:一旦AED到达,应立即进行电除颤。如果是双相波除颤器,可选择合适的能量(一般为120-200焦耳)进行除颤;如果是单相波除颤器,应选择360焦耳进行除颤。如果一次除颤未成功,应立即继续进行CPR,约5个循环(约2分钟)后再次评估患者心律,考虑再次除颤。
药物治疗:在电除颤和CPR的同时,可根据情况使用药物。例如,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每次1mg,可每3-5分钟重复一次。对于合并酸中毒的患者,可考虑静脉注射碳酸氢钠,但要谨慎使用,因为过度纠正酸中毒可能带来不良影响。另外,对于一些特定病因导致的心室颤动,如急性心肌梗死相关的心室颤动,可能会用到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改善心肌重构,但需在专业医生的严格评估下使用。
三、病因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相关心室颤动:如果是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心室颤动,在复苏成功后,需要积极进行再灌注治疗,如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溶栓治疗,以恢复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挽救濒死心肌,降低心室颤动的复发风险。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要特别注意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程度以及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再灌注治疗方式。对于女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其生理特点与男性的差异,如女性冠状动脉病变可能存在不同的特点等。
电解质紊乱相关心室颤动:如果心室颤动是由低钾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紊乱引起,需要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肾脏功能可能减退,在补充电解质时要密切监测电解质水平,避免补充过快导致新的电解质紊乱。对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如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患者,要注意电解质的监测和补充,调整用药方案以避免电解质紊乱的再次发生。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心室颤动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治疗原则与成人有相似之处,但在CPR操作时要注意力度和频率的合适性,因为儿童的胸廓和心脏等结构与成人不同。儿童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同样为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左右。在使用AED时,要选择儿童适用的电极片。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患者,发生心室颤动时要更加积极地寻找病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同时要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在药物选择和治疗措施上要谨慎,优先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发生心室颤动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因为老年患者的肝肾功能可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所以在选择药物时要考虑药物的剂量调整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同时,老年患者的心肺功能相对较弱,CPR和电除颤等操作要更加轻柔、准确,以提高复苏的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