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晚期有循环功能进行性恶化、多器官功能衰竭阶段,关键生理机制是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心肌重构持续进展,临终表现为极度呼吸困难、紫绀、意识模糊等,应对需密切监护生命体征、让患者舒适体位、控制基础病诱因、安抚心理及特殊人群特殊护理。
一、心衰晚期的身体变化阶段
1.循环功能进行性恶化阶段
随着心力衰竭的进展,心脏泵血功能持续下降,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表现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本身存在多器官功能衰退的基础,心衰时各器官灌注不足更明显;女性患者在激素等因素影响下,心衰进展可能有其特点。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或缺乏运动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心衰进展。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心衰死亡过程往往更快。此时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即使在休息状态下也可能端坐呼吸,口唇发绀,皮肤湿冷,尿量显著减少,因为肾脏灌注不足。
2.多器官功能衰竭阶段
由于心脏泵血功能极差,全身各器官缺血缺氧进一步加重。呼吸系统方面,会出现严重的呼吸衰竭,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氧分压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患者呼吸极度困难,甚至出现呼吸肌疲劳。肝脏淤血严重,肝功能受损,表现为黄疸、转氨酶升高等;胃肠道淤血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严重障碍,患者食欲极差,腹胀明显;肾脏持续缺血,可发展为急性肾衰竭,出现无尿、血肌酐和尿素氮急剧升高;神经系统也会受到影响,患者可能出现意识障碍,从嗜睡逐渐发展到昏迷。对于儿童患者,心衰死亡过程中多器官功能衰竭的表现可能更隐蔽且进展迅速,因为儿童器官代偿能力相对较弱,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二、心衰死亡过程中的关键生理机制
1.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过度激活
心衰时,交感神经系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进一步加重心脏后负荷;RAAS激活会导致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脏前负荷,形成恶性循环。例如,持续的去甲肾上腺素释放会使心肌细胞耗氧量增加,而心肌供血相对不足,导致心肌损伤进一步加重,加速心衰向死亡发展。
2.心肌重构的持续进展
心肌重构是心衰患者死亡的重要机制。心肌细胞凋亡、纤维化等过程不断进展,心肌的结构和功能进一步恶化。心肌纤维化会使心肌的顺应性降低,收缩力减弱,心脏的泵血功能不断下降。无论是年轻还是老年患者,心肌重构的持续发展都会加速心衰走向死亡,而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高血压对心肌的持续压力会促使心肌重构更快发生。
三、心衰死亡过程的临终表现及应对提示
1.临终表现
患者会出现极度的呼吸困难,呼吸频率加快,可达30次/分钟以上,同时伴有严重的紫绀,皮肤苍白或发灰,意识逐渐模糊,心率可能先增快后减慢,血压进行性下降。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心衰患者,临终前可能还会出现肢体冰凉、脉压差进一步缩小等表现;儿童心衰临终时可能会出现哭闹不止、呼吸节律不规整等情况。
2.应对提示
对于心衰患者,尤其是处于死亡过程高危阶段的患者,需要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在生活方式上,要尽量让患者保持舒适的体位,如端坐位,以缓解呼吸困难。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的相关诱因。医护人员和家属要给予患者心理上的安抚,因为患者在临终阶段会有恐惧等情绪,要尊重患者的意愿,尽量让患者在舒适、无痛苦的状态下度过临终阶段。同时,对于儿童心衰患者,要特别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给予适当的安抚和护理,体现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