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再灌注治疗、药物治疗及并发症治疗。一般治疗有监测、休息、吸氧;再灌注治疗包括PCI(发病12小时内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考虑)和溶栓(发病3-12小时不适合急诊PCI或转运PCI者可考虑);药物治疗有抗血小板、抗凝、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等药物;并发症治疗包括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的相应处理,不同年龄患者治疗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一般治疗
1.监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心电图、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监测,密切关注心率、心律、血压及呼吸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监测频率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当调整,儿童患者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更频繁监测。
2.休息: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减少心肌耗氧量,避免不良刺激。年龄较小的儿童患者需家长协助保证其安静休息,成人患者应强调休息的重要性,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3.吸氧:有呼吸困难和血氧饱和度降低的患者给予吸氧,改善心肌缺氧状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吸氧流量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儿童患者要注意吸氧装置的合适性,避免造成不适。
二、再灌注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适用情况:在有条件的医院,发病12小时内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考虑行PCI,能及时开通梗死相关血管。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手术风险评估需综合考虑年龄相关的心肺功能等因素。
作用机制:通过导管技术开通闭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灌注。
2.溶栓治疗
适用情况:对于不适合急诊PCI或转运PCI的患者,发病3-12小时内可考虑溶栓治疗。但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年龄较大患者溶栓出血风险相对增加,需谨慎评估。
常用药物及原理:常用药物如尿激酶等,通过激活纤溶酶原使血栓溶解,开通血管。
三、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
作用: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等,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应尽早服用阿司匹林,年龄较小儿童一般不使用阿司匹林,可根据情况选择其他合适抗血小板药物。
2.抗凝药物
适用情况: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通常需要抗凝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抗凝药物,如普通肝素等,在使用过程中需监测凝血功能,不同年龄患者抗凝强度需调整。
3.β受体阻滞剂
作用: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预后。无禁忌证的患者应早期使用,如美托洛尔等,但需注意对不同年龄患者心率等的影响,儿童患者使用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原则。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作用: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无禁忌证的患者应长期使用,如卡托普利等,在应用过程中需监测血压等指标,年龄较小患者使用时要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等。
四、并发症的治疗
1.心力衰竭
治疗方法:根据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进行相应治疗,如使用利尿剂减轻心脏负荷等。对于不同年龄患者,心力衰竭的表现和治疗反应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心力衰竭可能由不同病因引起,需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2.心律失常
处理方式:对于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治疗,如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或进行电复律等。不同年龄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和处理策略有差异,儿童患者心律失常需特别注意对心脏功能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3.心源性休克
治疗措施:积极抗休克治疗,如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对于年龄较小患者,心源性休克病情进展快,需密切监测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