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有别,乳腺增生与内分泌紊乱等有关,表现为乳房疼痛、肿块等,超声等检查有相应特征,病理可见导管扩张等可逆性改变;乳腺癌病因未完全明,有高危因素,表现为无痛肿块等,检查有不同特征,病理可见癌细胞异型性等不可逆病变,女性应定期自查筛查早诊早治。
一、发病原因
乳腺增生:主要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导致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比如,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或生活不规律等,都可能影响内分泌,诱发乳腺增生。育龄期女性由于激素变化相对明显,是乳腺增生的高发人群。
乳腺癌: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一些高危因素,遗传因素是其中之一,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月经初潮早(<12岁)、绝经晚(>55岁)、未生育、晚生育(>35岁)、未哺乳等因素会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长期高脂肪饮食、肥胖、过度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与乳腺癌发病相关;此外,某些乳腺良性疾病如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等也可能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几率。
二、临床表现
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疼痛程度和规律不一,有的月经前加重,月经后缓解,有的则整个月经周期都有疼痛;可触及乳腺肿块,肿块可单发或多发,大小不一,质地韧或硬,与周围组织界限不清,可有触痛;部分患者伴有乳头溢液,多为淡黄色、无色浆液性溢液。乳腺增生的症状受月经周期和情绪等因素影响较大,一般症状相对较稳定,病情进展缓慢。
乳腺癌:早期乳腺癌可无明显症状,常通过体检或筛查发现乳腺肿块,多为无痛性、单发、质地硬、边缘不规则、表面不光滑的肿块;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改变,如“酒窝征”(肿瘤侵犯Cooper韧带,使其缩短,皮肤凹陷)、“橘皮样改变”(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乳头乳晕改变,如乳头凹陷、乳头溢血等;腋窝或锁骨上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三、影像学检查鉴别
乳腺超声:
乳腺增生:超声表现为乳腺腺体增厚,结构紊乱,回声不均,可见大小不等的低回声区或无回声区,边界不清。
乳腺癌:超声显示肿块形态不规则,多呈低回声,边界不清晰,内部回声不均匀,可有钙化灶,纵横比大于1(纵径大于横径),部分肿块周边可见异常血流信号。
乳腺X线摄影(钼靶):
乳腺增生:钼靶表现为腺体密度增高,呈片状或结节状影,边界不清。
乳腺癌:钼靶可见肿块影,多为不规则形,边缘有毛刺、分叶,可有针尖样、泥沙样钙化,有时钙化灶是乳腺癌较特征性的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
乳腺增生:MRI表现为乳腺腺体不均匀强化,可见片状、斑片状强化影。
乳腺癌:MRI上肿块多呈不均匀强化,强化程度高于正常乳腺组织,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多为流出型,可发现多灶、多中心的病灶。
四、病理学检查鉴别
乳腺增生:病理学检查可见乳腺导管扩张,上皮细胞和纤维组织不同程度增生,间质中有淋巴细胞浸润等表现,增生的组织一般是可逆性的,经过调节内分泌等治疗后有可能恢复正常。
乳腺癌:病理学检查可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如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癌细胞具有异型性,细胞排列紊乱,核分裂象多见等,是不可逆的病变,需要根据病理类型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乳腺增生和乳腺癌在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通过综合多种检查手段可以准确鉴别两者,以便采取合适的治疗和随访措施。对于女性来说,应定期进行乳腺自查和筛查,尤其是有乳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更要重视乳腺健康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