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经直接接触或飞沫传播,冬春季多见,2-6岁儿童易患,皮疹向心性分布,有斑丘疹-疱疹-结痂,对症治疗为主,接种疫苗等预防;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经消化道、呼吸道等传播,夏秋季多见,5岁以下儿童易患,皮疹在手、足、口、臀,多数对症治疗,接种疫苗等预防,特殊人群需特殊关注。
一、病因方面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水痘疱疹液或空气飞沫传播。儿童接触水痘患者后,90%以上会发病。
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常见的病原体有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肠道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在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易造成流行。
二、临床表现方面
皮疹特点
水痘:皮疹首先出现在头皮、面部或躯干,呈向心性分布,最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壁薄易破,周围有红晕,疱疹液先透明后变混浊,1-2天结痂。同一部位可见斑疹、丘疹、疱疹和结痂同时存在。
手足口病:皮疹主要分布在手、足、口、臀等部位,皮疹形状多为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一般无明显瘙痒。口腔内疱疹多见于舌、颊黏膜、硬腭等处,可伴有疼痛、流涎、拒食等。
全身症状
水痘:患者可伴有发热,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部分患儿可出现头痛、乏力等。
手足口病:多数患儿有发热,体温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数患儿可出现高热,部分患儿还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有时可出现精神差、嗜睡、易惊、肢体抖动等神经系统受累表现。
三、流行病学特点方面
发病年龄
水痘:多见于2-6岁儿童,但各年龄段均可发病,未接种过水痘疫苗的人群普遍易感。
手足口病: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尤其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
流行季节
水痘:冬春季多见。
手足口病:夏秋季多见,但近年来冬春季也有散发或小范围流行。
四、诊断方面
水痘:根据典型的皮疹特点(向心性分布、斑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一般可临床诊断,必要时可进行疱疹刮片检查发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或进行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明确诊断。
手足口病:根据典型的皮疹分布部位(手、足、口、臀)及皮疹特点,结合流行病学史可临床诊断,实验室检查可通过核酸检测等方法明确肠道病毒的类型。
五、治疗与预防方面
治疗
水痘:主要是对症治疗,如发热时可给予退热治疗,皮肤瘙痒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等。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播散性水痘或出现并发症的患儿,可考虑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足口病:多数患儿为轻症,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发热时退热、口腔疼痛时给予清淡饮食等。EV71感染引起的重症病例需及时住院治疗,给予相应的支持对症治疗等。
预防
水痘: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是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另外,对水痘患者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接触过水痘患者的易感儿童需检疫3周。
手足口病:接种EV71疫苗可预防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平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室内通风,对患儿使用的物品进行消毒等,托幼机构等儿童聚集场所要做好晨检等工作。
特殊人群方面,对于婴幼儿,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感染水痘或手足口病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孕妇若感染水痘,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如导致胎儿畸形等,需及时就医处理。对于免疫缺陷患者,感染水痘或手足口病后可能会发展为重症,应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避免接触相关病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