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免疫力下降时激活发病,有前驱症状、特定皮疹特点和神经痛等表现,可据临床表现诊断,需与单纯疱疹、接触性皮炎鉴别,治疗包括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及局部治疗,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病因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初次感染时表现为水痘,之后病毒会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如老年人、患有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情况,潜伏的病毒就会被激活,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从而引发带状疱疹。
二、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持续1-3天,也有患者没有前驱症状直接发疹。
2.皮疹特点:好发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皮疹一般有单侧性和按神经节段分布的特点,有红斑基础上出现簇集性的丘疹、水疱,水疱内容物澄清,严重时可变为血疱,疱壁紧张发亮,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神经痛: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年龄越大,神经痛越明显。疼痛性质多样,如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或针刺样等,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后仍可遗留神经痛,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侧分布的簇集性水疱、沿神经走行的分布特点以及神经痛等,一般即可作出诊断。对于不典型的病例,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查(检测水疱液中的病毒抗原或核酸)、血清学检查(检测患者血清中特异性抗体)等辅助诊断。
2.鉴别诊断:需要与单纯疱疹相鉴别,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水疱较小、易破、复发率高;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一般无神经痛等。
四、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可以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一般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开始应用效果较好。
2.止痛治疗:对于神经痛可给予止痛药物,如非甾体类抗炎药(布洛芬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但需谨慎使用,尤其是对于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等。
3.营养神经治疗:可使用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药物,促进神经的修复。
4.局部治疗:以干燥、消炎为主。疱疹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等;疱疹破溃时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湿敷或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预防继发细菌感染。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较低,患带状疱疹后病情相对较重,发生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风险较高。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积极治疗,同时注意加强营养,保持皮肤清洁,预防继发感染。
2.儿童:儿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表现为水痘,一般症状相对较轻,但也需注意隔离,避免搔抓皮疹,防止继发感染。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等尚未发育完全,在使用抗病毒药物等时需谨慎,应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用药。
3.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等,患带状疱疹后病情更易加重,且病毒不易控制,需要加强抗病毒治疗,并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提高机体免疫力。
4.孕妇:孕妇患带状疱疹需要特别谨慎,因为抗病毒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在医生评估利弊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