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性心绞痛是具心绞痛样症状等但冠脉造影正常且伴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发病机制与内皮功能异常、冠脉微循环障碍有关,临床表现有胸痛及伴随症状,诊断靠心电图、负荷试验、冠脉造影、微循环功能检查等,治疗与管理包括药物及非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含生活方式调整等,需综合评估诊断与多方面管理来改善患者症状与生活质量。
一、发病机制
1.内皮功能异常:内皮细胞是血管调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常情况下可产生一氧化氮等物质来调节血管舒张。当存在微血管性心绞痛时,内皮功能异常,一氧化氮等舒张血管物质产生减少,导致血管舒张功能障碍。例如,有研究发现,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明显降低。
2.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包括小动脉痉挛、血流阻力增加等。小动脉痉挛会使冠状动脉血流储备减少,在心肌需氧量增加时,如运动等情况下,心肌供血不能相应增加,从而引发心绞痛样症状。
二、临床表现
1.症状特点: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胸痛,疼痛性质多样,可为压榨性、闷痛等,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持续时间不等,一般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疼痛发作与劳力、情绪激动等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有关,但也有部分患者在休息时发作。例如,一些女性患者在绝经后更容易出现微血管性心绞痛,可能与雌激素水平变化导致内皮功能进一步异常有关。
2.伴随表现: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心悸、气短等症状,尤其是在疼痛发作时,可能会因心肌供血不足而出现这些伴随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电图多数正常,部分患者可出现ST-T改变,如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但这些改变缺乏特异性。动态心电图监测可发现发作时的ST-T改变,有助于捕捉到心肌缺血的证据。
2.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运动负荷试验通过让患者运动增加心肌耗氧量,观察心电图变化;药物负荷试验则使用药物如双嘧达莫等,诱发心肌缺血,从而判断是否存在微循环障碍导致的心肌缺血。例如,双嘧达莫负荷试验中,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可出现心肌缺血的相应表现。
3.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重要手段,主要用于排除冠状动脉阻塞性病变,表现为冠状动脉正常或无阻塞性病变。
4.微循环功能检查:如血流储备分数(FFR)测定、冠状动脉血流多普勒检查等。血流储备分数可评估冠状动脉血流的储备能力,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往往血流储备分数降低;冠状动脉血流多普勒检查可直接测量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等指标,有助于判断微循环功能。
四、治疗与管理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血管,缓解胸痛症状;β受体阻滞剂,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来减少心绞痛发作;钙通道阻滞剂,可缓解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微循环。例如,硝酸异山梨酯等硝酸酯类药物可用于缓解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的胸痛发作。
2.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非常重要,包括合理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步行、慢跑等,运动有助于改善内皮功能和心血管健康;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重内皮功能损伤和心血管负担,戒烟限酒有利于病情控制。对于女性患者,要关注绝经相关的内分泌变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相关的合理干预。对于有心理因素影响的患者,如存在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进行心理疏导或必要的抗焦虑、抑郁治疗,因为心理因素可能会加重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症状。
总之,微血管性心绞痛是一种需要综合评估诊断和多方面管理的疾病,通过明确诊断并采取合适的治疗和管理措施,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