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绞痛有特定疼痛特点,包括部位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等、性质为压迫等、诱因多为体力劳动等、持续时间3-5分钟等;若心绞痛患者合并发热,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因病原体不同有不同类型及伴感染部位表现,非感染性发热可见于结缔组织病等且与病情有关,还需考虑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特殊病史等对心绞痛疼痛及发热特点的影响,儿童心绞痛少发但发热多与儿科常见疾病相关需特殊处理。
一、心绞痛相关疼痛特点
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缺血与缺氧所引起的以发作性胸痛或胸部不适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疼痛特点如下:
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
性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发作时,患者往往不自觉地停止原来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
诱因: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激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休克等亦可诱发。疼痛发生于劳力或激动的当时,而不是在一天劳累之后。典型的心绞痛常在相似的条件下重复发生,但有时同样的劳力只在早晨而不在下午引起心绞痛,提示与晨间痛阈较低有关。
持续时间:疼痛出现后常逐步加重,然后在3-5分钟内渐消失,可数天或数星期发作一次,亦可一日内多次发作。
二、发热相关特点(若心绞痛患者合并发热时)
感染性发热相关情况:如果心绞痛是由感染等因素诱发,合并感染性发热时,体温可呈不同程度升高,如细菌感染常引起中等度或高热,体温可在38℃-39℃甚至更高,发热类型可因感染病原体不同而有差异,如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可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等;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可见于败血症、风湿热等。感染性发热时还常伴有感染部位的相关表现,如肺部感染时可伴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泌尿系统感染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等表现。
非感染性发热相关情况:非感染性发热可见于结缔组织病等情况,体温可升高,一般热度不如感染性发热高,发热特点多为低热到中等度热,且发热与心绞痛的病情可能存在一定关联,如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发热可能与自身免疫紊乱导致炎症反应有关,此时除发热外,可能还伴有关节疼痛、皮疹等自身免疫病相关表现。
在考虑年龄因素时,老年人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心绞痛发作时疼痛表现可能不典型,而老年人发热时,由于机体反应性较差,发热可能不明显,但病情变化往往较快。性别方面,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导致的心绞痛疼痛及发热特点的特异性改变,但女性在更年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对心血管系统和体温调节等有一定影响,可能使心绞痛发作或发热情况有所不同。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高脂饮食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加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诱发心绞痛,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从而导致发热。有冠心病病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发生心绞痛时其疼痛特点可能受基础病情影响,若合并发热,需要更谨慎评估,因为发热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等,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变化。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一般较少发生心绞痛,但儿童发热多与感染等儿科常见疾病相关,与成人心绞痛合并发热情况不同,儿童发热时需注意及时退热等处理以避免引起惊厥等不良后果,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非药物干预退热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