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是主要累及皮下脂肪组织的急性炎症性疾病,病因包括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临床表现为中青年女性先有全身症状后出现双侧小腿伸侧对称疼痛性结节等,通过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诊断,一般治疗包括休息等,药物治疗有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大多数预后良好但部分可能复发,有基础疾病者预后与基础疾病控制相关,儿童及妊娠女性有相应特点。
1.病因
感染因素:
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在儿童和青少年中,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生结节性红斑的情况较为多见;结核菌感染也可引发,尤其在结核菌素试验阳性的人群中,当机体感染结核杆菌后,可能会诱发结节性红斑。
病毒感染也可能与之相关,例如肝炎病毒等感染后,少数人会出现结节性红斑表现。
药物因素:某些药物可能引发结节性红斑,如口服避孕药等,具体机制可能与药物引起的免疫反应有关。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白塞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伴有结节性红斑的表现,这是因为自身免疫紊乱导致血管炎症等一系列病理改变。
其他因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节病等,也可能出现结节性红斑作为其临床表现之一;此外,妊娠女性也可能发生结节性红斑,可能与妊娠期间的生理变化及免疫状态改变有关。
2.临床表现
症状:
多见于中青年女性,起病较急。常先有发热、肌肉疼痛、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皮肤损害。皮肤损害为红色或紫红色疼痛性结节,通常对称分布于双侧小腿伸侧,也可累及大腿、上肢等部位。结节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数厘米,数目可数个至十几个不等。
结节有明显压痛,表面皮肤紧张发亮,随着病情发展,结节颜色可逐渐转变为暗红色,最终消退,一般不会留下溃疡,但可能会有色素沉着。
体征:皮肤科检查可见双侧小腿伸侧对称分布的红色或紫红色结节,结节有触痛,皮肤局部温度可升高。
3.诊断
临床表现:根据典型的双侧小腿伸侧对称性疼痛性结节等临床表现,初步考虑结节性红斑。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可能发现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常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这些指标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
感染相关检查,如链球菌素O试验可用于检测是否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可帮助判断是否有结核感染;肝炎病毒等相关抗体检测可排查病毒感染因素。
自身抗体检查,如抗核抗体等,有助于排查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因素。
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活检是重要的诊断手段,病理表现为真皮深层和皮下组织的血管炎,可见血管周围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浸润等炎症表现,有助于明确诊断并与其他类似皮肤疾病鉴别。
4.治疗
一般治疗:
患者应注意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下肢水肿和疼痛。
寻找并去除诱因,如积极治疗感染病灶等。
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缓解疼痛和炎症反应。
病情较重或有systemic表现时,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意其可能的副作用。
对于由感染因素引起的,如考虑链球菌感染,可能会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等,但具体用药需根据感染情况而定。
5.预后
大多数结节性红斑患者预后良好,经过适当治疗后,结节可逐渐消退,一般不留瘢痕,但部分患者可能会复发。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预后与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相关。在儿童中,结节性红斑经过及时治疗,多数也能较好恢复,但要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式。妊娠女性发生结节性红斑,在分娩后可能会缓解,但妊娠期间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处理,同时要关注妊娠相关的其他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