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用肺动脉高压分级包括基于右心导管检查的血流动力学分级和世界卫生组织功能性分级。血流动力学分级依据平均肺动脉压分为轻、中、重度,分别对应不同症状及相关影响因素;功能性分级根据日常活动能力和症状表现分为Ⅰ-Ⅳ级,分别反映患者不同的活动受限及生活质量状况。
一、临床常用的肺动脉高压分级标准——血流动力学分级
(一)定义
基于右心导管检查测得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来进行分级,这是目前评估肺动脉高压严重程度的金标准。
(二)具体分级指标及意义
1.肺动脉高压轻度
指标:平均肺动脉压(mPAP)在25-35mmHg之间。此时心脏在相对较轻的负荷下工作,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的活动后气短等症状,年龄因素可能会影响症状出现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年轻人可能活动耐量相对较好,症状出现较晚,而老年人可能更早出现活动后气短等表现;对于有基础心肺疾病病史的患者,可能在原有基础上症状有所加重。
2.肺动脉高压中度
指标:平均肺动脉压在36-45mmHg之间。患者活动后气短症状会比较明显,比如快走、爬楼梯等日常活动后就会出现明显的气短,性别差异上,女性可能由于生理特点,在同等血流动力学改变下可能感觉症状相对更明显一些;生活方式方面,吸烟、肥胖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加重症状,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病患者,病情可能会进一步恶化。
3.肺动脉高压重度
指标:平均肺动脉压大于45mmHg。患者在静息状态下可能就会出现气短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因为心脏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长;女性患者可能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症状会显著加重;有基础病史患者如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病情会迅速进展,预后较差。
二、世界卫生组织(WHO)功能性分级
(一)定义
根据患者的日常活动能力和症状表现进行分级,能够直观反映患者的生活质量状况。
(二)具体分级指标及意义
1.Ⅰ级
指标:患者有肺动脉高压,但日常活动不受限,一般活动不会引起气短、乏力、胸痛或晕厥等症状。年龄较小的患者可能由于身体代偿能力较好,能较好地适应肺动脉高压状态;女性患者在非特殊生理时期可能活动耐量接近正常人;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活动耐量相对更好,没有基础病史的人群预后相对较好。
2.Ⅱ级
指标:患者的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一般活动下会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晕厥等症状。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在轻度活动后就会出现明显症状,因为随着年龄增长,心肺功能本身有所下降;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生理阶段可能症状会有波动;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如长期饮酒、吸烟的人,症状会更早出现且更明显;有基础病史患者如肺动脉高压合并高血压的患者,病情控制不佳时会影响活动耐量。
3.Ⅲ级
指标:患者的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休息时无不适,但低于一般活动量时即可出现气短、乏力、胸痛或近乎晕厥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都会有明显的活动受限,儿童患者会影响其正常的玩耍、运动等活动,进而影响生长发育;女性患者在性生活等活动时也会受到明显限制;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病情进展更快,症状更严重;有基础病史且病情控制不佳的患者,如肺动脉高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症状会频繁出现。
4.Ⅳ级
指标:患者不能进行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可存在右心衰竭表现,有气短和乏力,体力活动后症状加重。所有年龄患者生活质量严重受影响,儿童患者几乎无法进行任何正常活动,生长发育严重受阻;女性患者在任何活动下都有明显不适,甚至生活不能自理;有基础病史且病情晚期的患者,预后极差,需要密切的医疗监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