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需从饮食、一般注意事项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三方面进行管理。饮食上要限盐限水,合理摄入蛋白质,多吃蔬菜水果;一般注意事项包括急性期绝对卧床、缓解期适度活动,监测体重和症状变化,避免感染、情绪激动、过度劳累;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心衰病人各有其需特别关注的方面,老年要注意饮食易消化、活动防体位性低血压等,儿童要保证营养均衡、密切观察异常,女性要注意特殊时期影响及用药。
一、饮食方面
1.限盐:心衰病人需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2-3克以下。因为过多的钠盐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例如,《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指出,钠盐摄入过多是诱发心衰加重的常见诱因之一。对于合并明显水肿的患者,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2克以下。
2.限水:如果心衰病人存在水肿或尿量减少的情况,还需要限制水分摄入,一般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500毫升左右,且要根据尿量进行调整,避免加重水肿。
3.合理摄入蛋白质:适量摄入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一般来说,每日每千克体重摄入1-1.5克蛋白质较为适宜。蛋白质是身体修复和维持正常功能的重要物质,但过多摄入蛋白质会增加肾脏负担,心衰患者的肾脏功能可能受到一定影响,所以要适量摄入。
4.多吃蔬菜水果:蔬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例如,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橙子等有助于维持心肌的正常功能。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因为便秘时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脏负担,每日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如每天吃300-500克蔬菜,200克左右水果。
二、一般注意事项
1.休息与活动
急性期:在心衰急性发作期,患者需要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协助患者采取舒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或端坐位,有利于呼吸。
缓解期:病情稳定后可适当进行活动,如散步等轻度活动,活动量以不引起心慌、气短等不适症状为宜。活动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例如,从每天短时间散步开始,逐渐延长散步时间和增加距离。
2.监测病情
心衰病人要密切监测体重变化,每天固定时间测量体重,若短期内体重增加明显,如1-2天内增加1-2千克,提示可能有体液潴留,需及时就医。
观察症状变化,如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是否加重或缓解,若呼吸困难加重、水肿进行性加重等情况出现,应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避免诱因
感染:呼吸道感染是诱发心衰加重的常见诱因,所以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尽量少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如果发生感染,应及时就医治疗。
情绪激动:情绪激动可使交感神经兴奋,加重心脏负担,心衰病人要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等强烈情绪波动。
过度劳累: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睡眠时间应不少于7-8小时。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心衰病人:老年心衰病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在饮食方面要更加注意低盐、低脂,且饮食要易于消化,防止发生便秘。活动时要更加谨慎,避免快速的体位变化,防止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同时,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用药较多,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等。
2.儿童心衰病人:儿童心衰多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引起,在饮食上要保证营养均衡,满足生长发育需求,但同样要限制钠盐摄入。在活动方面,要根据患儿的年龄和病情程度进行适当活动,避免剧烈运动。由于儿童表达能力有限,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精神状态、呼吸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3.女性心衰病人:女性心衰病人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变化可能会对病情产生一定影响,要注意情绪调节和休息。在用药方面,要考虑到女性的特殊生理时期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遵医嘱用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