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心电监护、缓解疼痛及劝导戒烟等)、药物治疗(抗血小板、抗凝、使用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他汀类药物等)、血运重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需关注老年、女性、合并糖尿病等特殊人群,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进行治疗。
一、一般治疗
1.休息与监测:患者需卧床休息1-3天,进行心电监护,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等变化,及时发现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情况,对于年龄较大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更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因为其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
2.缓解疼痛: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缓解心绞痛症状。对于有吸烟习惯的患者,需劝导其戒烟,因为吸烟会加重血管痉挛和血小板聚集,不利于病情控制。
二、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治疗:常用药物有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对于年龄较大且有胃肠道疾病风险的患者,需评估胃肠道出血风险,可考虑联合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氯吡格雷也是常用药物,适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阿司匹林抵抗的患者。
2.抗凝治疗:对于高危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可使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在使用抗凝药物时,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根据凝血指标调整药物剂量,老年患者因肝肾功能减退,更需谨慎调整剂量,避免出血等不良反应。
3.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来缓解心绞痛。但对于有严重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或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需慎用,女性患者若同时伴有内分泌相关问题时也需评估用药风险。
4.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可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冠状动脉痉挛。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对心肌收缩力和传导功能有抑制作用,需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对于老年患者心功能不全时需谨慎使用。
5.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他汀类药物可能会有肝酶升高、肌痛等不良反应,需定期监测肝功能和肌酸激酶,对于有肝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要密切关注肝功能变化。
三、血运重建治疗
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严重狭窄的患者,可考虑PCI。根据患者的血管病变情况选择合适的支架等介入材料,老年患者在评估手术风险时需综合考虑心、肺、肾等多器官功能,女性患者若合并有妇科相关基础疾病时也需全面评估手术对其整体健康的影响。
2.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适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等复杂情况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于年龄较大、身体一般状况较差的患者,要充分评估手术收益与风险比。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患者: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在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各疾病之间的相互影响,药物选择要更加谨慎,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和药物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时需权衡利弊。
2.女性患者:女性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临床表现上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有时不典型症状较多,易被忽视。在治疗中除了遵循一般治疗原则外,需关注女性的内分泌状态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药物选择要考虑其特殊生理时期等情况。
3.合并糖尿病患者: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血糖控制至关重要,在药物治疗时要注意降糖药物与治疗心绞痛药物的相互作用,严格控制血糖水平,同时预防低血糖等并发症的发生,饮食和运动管理也需更加严格规范,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和身体活动能力制定个性化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