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褥疮最主要原因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致血液循环障碍,还与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营养状况、皮肤抵抗力下降有关。压力因素包括持续性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会削弱皮肤屏障且利于细菌滋生;营养不良影响皮肤代谢修复;疾病致皮肤抵抗力下降易引发褥疮。
持续性垂直压力:长期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身体与床面或轮椅接触部位持续受到垂直压力,如局部骨骼突起处(骶尾部、足跟、髂嵴等),会使该部位毛细血管受压,导致血流阻断,组织缺氧,进而引发褥疮。例如,一项针对长期卧床患者的研究发现,骶尾部是最易发生褥疮的部位,主要就是因为该部位持续承受身体重量的垂直压力。对于儿童患者,若长期固定体位,如石膏固定部位,也可能因局部压力导致血液循环障碍而出现皮肤问题;老年人皮肤弹性下降、皮下脂肪变薄,在相同压力下更易发生血液循环障碍,从而增加褥疮发生风险。
摩擦力:皮肤受到摩擦力时,会损伤皮肤的角质层。当患者在床上活动或坐轮椅时,皮肤与床单、轮椅坐垫之间产生摩擦,如皮肤被擦伤后,更易受到细菌感染且影响局部血液循环。比如患者搬运时拖拉动作会产生较大摩擦力,对皮肤造成损害。在儿科中,患儿活动时若护理不当导致皮肤与衣物或床单摩擦,也需注意预防褥疮;女性患者若局部皮肤因生理结构等因素更易受摩擦影响,也应关注。
剪切力:剪切力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与垂直压力相加会加重对血管的损害,使局部血流明显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例如,患者半卧位时,骶尾部皮肤就会受到剪切力作用,肌肉和骨骼间的血管被拉伸扭曲,影响血液循环。对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剪切力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儿童由于身体柔韧性等特点,剪切力导致的血液循环障碍可能相对较难察觉,但同样需要重视;有基础疾病导致身体姿势不易保持正常的患者,如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更易出现剪切力相关问题。
局部潮湿或排泄物刺激:
汗液、尿液、粪便等刺激:皮肤经常受到汗液、尿液、粪便等的刺激,会变得潮湿、酸碱度改变,削弱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易受损伤且利于细菌滋生。例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若不及时清理,会导致会阴部及臀部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容易引发褥疮。在儿科中,婴幼儿大小便不能自理时,若护理不及时,臀部皮肤也易因潮湿刺激发生问题;长期出汗的儿童活动后若未及时清洁皮肤,也可能增加褥疮发生风险。老年人皮肤汗腺功能减退,皮肤相对干燥,但如果存在排尿、排便障碍等情况,同样会面临局部潮湿刺激的问题。
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营养不良是发生褥疮的重要危险因素。当患者处于营养不良状态时,如蛋白质缺乏、维生素缺乏及微量元素缺乏等,会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修复能力。例如,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皮肤组织修复困难,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胶原蛋白合成,进而影响皮肤的韧性和修复功能。对于儿童来说,营养不良可能是由于喂养不当、挑食等原因引起,会影响其皮肤的正常发育和对压力等因素的耐受能力;老年人由于消化吸收功能下降、食欲减退等原因,也较易出现营养不良情况,从而增加褥疮发生几率。
皮肤抵抗力下降:
疾病影响:患有某些疾病的患者,如糖尿病、贫血、恶性肿瘤等,会导致皮肤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褥疮。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血管和神经病变会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和感觉功能,使皮肤更容易受损且不易愈合;恶性肿瘤患者身体消耗大,营养状况差,同时接受放疗、化疗等治疗可能进一步削弱身体抵抗力,增加褥疮发生风险。在儿科中,患有先天性疾病或严重感染性疾病的儿童,身体抵抗力较低,也需要特别注意预防褥疮;不同性别的患者在面对疾病导致的皮肤抵抗力下降时,护理措施需综合考虑其生理特点进行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