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为Ⅰ-Ⅳ级,分别对应不同日常活动量下心衰症状表现;急性心力衰竭有Killip分级Ⅰ-Ⅳ级,各有不同表现。心衰分级应用中受人群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影响,临床需综合这些因素准确判断分级并制定方案。
一、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
1.Ⅰ级
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日常活动量不受限制,一般活动不引起乏力、呼吸困难等心衰症状。例如,年轻且无基础疾病严重影响的心脏病患者,日常正常工作、运动等一般活动不会出现心衰相关表现。其机制是心脏功能代偿较好,能够满足日常基本的血液循环需求,心脏的储备功能尚可应对一般的身体活动负荷。
2.Ⅱ级
患者的心脏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心衰症状,如体力活动后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比如,一位患有心脏病的中年人,正常语速行走一段距离后就会感到明显气短、乏力。这是因为心脏的代偿能力在一般活动时开始不能完全满足身体的需求,心脏做功增加时,出现心功能的失代偿表现。
3.Ⅲ级
患者的心脏病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小于平时一般活动即引起心衰症状,例如休息时无不适,但在日常的轻体力活动,像缓慢步行几百米就会出现呼吸困难、乏力等。此时心脏的储备功能进一步下降,即使是较轻的身体活动,心脏也难以有效泵血以满足身体组织的需求,导致心衰症状明显。
4.Ⅳ级
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休息状态下也存在心衰症状,体力活动后加重。例如,患者在安静卧床时就有呼吸困难等表现,稍作翻身等轻微活动都会使症状加重。这是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几乎不能维持基本的血液循环,身体各组织器官处于严重的缺血缺氧状态,即使在休息时心脏也无法正常工作,以满足身体最低限度的需求。
二、急性心力衰竭的Killip分级
1.Ⅰ级
无心力衰竭征象,但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可升高,见于有心梗但肺部无啰音、呼吸频率正常的患者。其病理生理基础是心肌梗死初期,心脏尚未出现明显的泵血功能障碍,但心肌损伤已导致心脏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肺毛细血管楔压升高提示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升高,但还未出现明显的肺淤血表现。
2.Ⅱ级
有左心衰竭,肺部啰音<50%肺野,可出现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此时患者有肺淤血的表现,肺部可听到中、小水泡音,范围不超过两肺野的50%,这是因为左心室射血功能下降,血液淤积在肺循环,导致肺部出现相应的体征,同时心率加快是心脏为了代偿而出现的心率增快现象。
3.Ⅲ级
有急性肺水肿,全肺大、小水泡音。患者出现严重的肺淤血,表现为重度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等,双肺满布大、小水泡音,这是由于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肺循环压力急剧升高,液体大量渗出到肺泡内,导致严重的肺水肿,严重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
4.Ⅳ级
有心源性休克,收缩压<90mmHg,尿少,意识障碍,皮肤苍白、发绀、冷汗等。这是心衰最严重的阶段,心脏泵血功能极度衰竭,导致血压下降,组织灌注不足,出现少尿、意识障碍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表现,皮肤的改变是由于外周血管灌注不良所致。
在心衰分级的应用中,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有不同的特点。例如,老年患者的心衰可能更隐匿,因为老年患者的基础疾病多,对心衰症状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锐;女性患者的心衰可能与一些特殊的因素如妊娠、绝经等有关;有长期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患者,心衰发生的风险更高,且在心衰分级上可能进展更快;有既往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病史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心衰分级会受到基础疾病严重程度和控制情况的影响。在临床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来准确判断心衰的分级,并制定相应的治疗和管理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