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损害是心肌细胞受多种因素影响致结构和功能改变,常见因素有缺血缺氧(与年龄、生活方式有关)、感染(与年龄、病史有关)、中毒(与生活方式有关);表现有症状(一般人群心悸等,特殊人群儿童哭闹等、老人症状不典型)和体征(心率等异常、心电图改变);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心肌损伤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心脏磁共振成像)。
常见引发心肌损害的因素
缺血缺氧因素:
年龄方面:老年人由于血管逐渐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较高,更容易出现心肌缺血从而引发心肌损害。比如,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内皮功能逐渐减退,脂质更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供血减少。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的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增加心肌缺血的风险。过度肥胖的人,体内脂肪代谢紊乱,也容易出现血脂异常,影响冠状动脉的血流,引发心肌损害。
感染因素:
年龄方面: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等病原体的侵袭引发病毒性心肌炎导致心肌损害。例如,肠道病毒感染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可通过血液循环侵犯心肌。
病史方面:本身有免疫缺陷病史的人群,其自身的免疫防御功能较弱,在受到病原体感染时,更难抵御病原体对心肌的侵袭,发生心肌损害的概率相对较高。
中毒因素:
生活方式方面:长期滥用某些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某些抗生素等,这些药物可能具有心脏毒性,长期使用会对心肌造成损害。例如,某些化疗药物在抑制肿瘤细胞的同时,也会对心肌细胞产生毒性作用,影响心肌的正常功能。
心肌损害的表现
症状表现:
一般人群: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心悸表现为自觉心脏跳动异常,可快可慢;胸闷是胸部有压迫感或憋闷感;气短则是呼吸费力,活动后症状往往会加重。例如,心肌损害较轻时,在活动量增加时会出现气短,休息后可稍有缓解。
特殊人群:儿童患心肌损害时,除了上述症状外,还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精神萎靡等表现。因为儿童表达能力相对较弱,除了身体的不适外,精神状态的改变更能体现病情。老年人患心肌损害时,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有的仅表现为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这是因为老年人的感觉敏感性下降以及基础疾病较多等因素影响。
体征表现:
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能发现心率异常,如心率过快或过慢;心音改变,心音可能变得低钝;还可能出现心律失常的体征,如可触及脉搏短绌等。例如,通过心电图检查可以发现心肌损害相关的心电图改变,如ST-T改变、心律失常等表现,这对于诊断心肌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心肌损害的诊断方法
实验室检查:
心肌酶谱检查:心肌细胞受损时,心肌酶会释放到血液中,通过检测心肌酶谱中的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来判断心肌是否受损。一般来说,CK-MB在心肌损害发生后数小时开始升高,2-3天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LDH升高相对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查:如肌钙蛋白(cTnI或cTnT)检测,肌钙蛋白是心肌细胞内的结构蛋白,心肌损害时,肌钙蛋白会迅速释放到血液中,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高,是诊断心肌损害的重要指标之一。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以观察心肌的厚度、运动情况以及心脏的射血分数等。通过超声心动图能发现心肌运动不协调、心室壁增厚或变薄等心肌损害的表现。例如,心肌缺血导致的心肌损害,超声心动图可能显示局部心肌运动减弱。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能够更精确地评估心肌的结构和功能,对于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以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发现心肌的水肿、坏死等病变情况,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心肌损害病例,心脏MR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