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心肌炎需从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要问病毒感染史及症状,体格检查关注心率、心律、心界、肺部、血压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生化的心肌损伤标志物、炎症指标及病毒学检查;心电图有常规和动态心电图异常;影像学有超声心动图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及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心肌情况。
一、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近期是否有病毒感染史,如发热、腹泻等前驱症状,通常心肌炎患者发病前1-3周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等病毒感染病史,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类型可能有差异,儿童常见肠道病毒感染,成人可能更多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还需了解患者有无心悸、胸痛、呼吸困难、乏力等症状,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可能更易出现乏力、精神差等非特异性表现,成人可能更易察觉胸痛、心悸等症状。
2.体格检查:检查患者心率和心律情况,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率增快或减慢,心律不齐,如早搏等;观察患者有无心界扩大,严重心肌炎患者可能有心界扩大表现;检查肺部有无啰音,若存在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肺部可闻及湿啰音;评估患者血压情况,部分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血压降低等情况。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心肌损伤标志物: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心肌肌钙蛋白(cTnI或cTnT)是常用的反映心肌损伤的指标。心肌炎时,心肌细胞受损,这些标志物会升高,一般在发病后3-6小时开始升高,CK-MB在24小时左右达到高峰,3-4天恢复正常;cTnI或cTnT在3-4小时开始升高,11-24小时达到高峰,可持续数天至2-3周。不同年龄人群该指标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儿童心肌细胞特点可能导致指标变化有其自身特点需综合判断。
炎症指标:血常规可观察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白细胞计数可正常或轻度升高,淋巴细胞比例可能升高;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可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不过这些炎症指标非特异性,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2.病毒学检查:可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如采用PCR技术检测血液、粪便或心肌组织中的病毒核酸,有助于明确病因,确定是哪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不同病毒感染有其特定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过程,例如柯萨奇病毒感染在夏季较为多见等情况。
三、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心肌炎患者心电图可出现多种异常,如ST-T改变,表现为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各种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室性早搏、房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等,不同类型心律失常的出现与心肌炎累及心肌的部位和程度有关,儿童房室传导阻滞相对成人可能更易出现,且不同年龄儿童心脏传导系统发育特点不同,对心律失常的耐受和表现也有差异。
2.动态心电图(Holter):能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可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律失常,对于评估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发作规律等有重要价值,尤其适用于症状不典型但怀疑有心肌炎且心律失常频发的患者。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心室壁运动情况,心肌炎患者可能出现心室壁运动减弱、心室腔扩大、射血分数降低等情况,通过超声心动图还能发现心包积液等并发症,不同年龄患者心脏结构和功能特点不同,儿童心脏相对较小,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测量指标的准确性,对于发现心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要结合年龄因素综合分析。
2.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是诊断心肌炎较为敏感和特异的影像学方法,可显示心肌水肿、坏死等情况,能清晰观察心肌受累的范围和程度,对于不典型心肌炎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不过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相对复杂,费用较高,在临床应用中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