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绞痛有典型与不典型症状,年龄、性别对发病有影响,体力活动、情绪激动、寒冷刺激可诱发,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的患者症状有其特点,中老年是高发群体,女性绝经前后发病情况不同,不典型症状易误诊,不同诱因下有相应表现,合并特定疾病者预后等有差异。
一、典型症状
冠心病心绞痛最典型的症状是发作性胸痛,多发生于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波及心前区,有手掌大小范围,甚至横贯前胸,界限不很清楚。常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胸痛常为压迫、发闷或紧缩性,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发作时,患者往往被迫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直至症状缓解。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一)年龄因素影响
中老年人群是冠心病心绞痛的高发群体,随着年龄增长,血管逐渐出现老化、硬化等改变,血管弹性下降,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等病变,从而引发心绞痛。而儿童和青少年患冠心病心绞痛相对较少,但也有因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等特殊情况发病的可能。
女性在绝经前,由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冠心病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
二、不典型症状
(一)疼痛部位不典型
有的患者疼痛可出现在上腹部,容易被误认为是消化系统疾病,如胃溃疡、胆囊炎等。这是因为内脏痛觉神经传导的特点,心脏的痛觉神经和上腹部某些器官的痛觉神经有部分交叉,导致疼痛放射部位不典型。
还有的患者疼痛可放射至颈部、牙齿等部位,也容易被误诊为口腔科疾病或颈部疾病等。
(二)症状表现不典型
部分患者可能仅有胸闷、气促的表现,而没有明显的胸痛症状。尤其是一些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由于神经感觉异常,痛觉不敏感,可能以胸闷为主要表现。另外,有些患者可能表现为心悸、乏力等,容易被忽视,误以为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或其他一般的疲劳性疾病。
三、诱发因素相关症状特点
(一)体力活动诱发
当进行体力劳动,如快速行走、爬楼梯、搬运重物等时,身体对血液和氧气的需求增加,而冠状动脉如果存在狭窄等病变,不能及时增加供血,就会引发心绞痛。此时患者除了出现胸痛等典型症状外,可能会伴有呼吸急促、出汗等表现,停止活动后症状会逐渐缓解。
(二)情绪激动诱发
人在情绪激动,如愤怒、焦虑、过度兴奋等情况下,体内会分泌一些激素,如肾上腺素等,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脏耗氧量增加。如果冠状动脉有病变,就容易诱发心绞痛。患者可能在情绪激动后很快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情绪平复后症状也会有所减轻,但如果情绪波动较大且持续时间长,症状可能持续较久。
(三)寒冷刺激诱发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血管会收缩,尤其是冠状动脉可能会发生痉挛,减少心肌的血液供应,从而引发心绞痛。患者可能在突然接触寒冷空气或处于寒冷环境中后,出现胸痛等症状,注意保暖后症状可能会有所缓解。
四、不同病史患者的症状特点
(一)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导致神经病变,影响痛觉的传导,所以其冠心病心绞痛的症状可能不典型,更易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情况,即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胸痛等典型症状,但实际上存在心肌缺血的情况,这增加了病情漏诊、误诊的风险。而且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心绞痛后,病情往往进展较快,预后相对较差,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和管理。
(二)合并高血压的患者
高血压患者长期血压升高,会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增多,同时高血压也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而影响冠状动脉的供血。这类患者发生心绞痛时,症状可能与一般患者类似,但由于血压长期控制不佳,心肌缺血的程度可能更严重,且更容易出现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所以需要严格控制血压,同时积极治疗心绞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