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主要病因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及其他少见病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病因,机制是内膜下脂质沉积致管腔狭窄,心肌持久严重缺血坏死,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血栓形成机制是斑块破裂糜烂后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管腔致心肌血流中断,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其他少见病因包括冠状动脉栓塞,机制是栓子阻塞冠状动脉,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病史,还有冠状动脉痉挛,机制是痉挛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急性心肌梗死最主要的病因。冠状动脉内膜下脂质沉积,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随着斑块不断进展,管腔严重狭窄甚至完全闭塞,而侧支循环未能充分建立时,心肌就会因持久且严重的缺血发生坏死,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例如,长期高脂血症患者,血脂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易沉积在冠状动脉管壁,促进粥样斑块形成。
2.相关因素:
年龄性别: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等)及体内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生活方式: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饮食,会使血脂升高,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缺乏运动也会影响身体代谢,导致血脂异常等,进而促进粥样斑块形成;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使血小板聚集,加速粥样硬化进程。
病史: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血压持续升高会损伤血管内皮,利于脂质沉积和粥样斑块形成;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为高血糖可使蛋白质非酶糖化,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脂质在血管壁沉积。
二、血栓形成
1.机制: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斑块破裂或糜烂后,会暴露内膜下的组织,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血栓完全阻塞冠状动脉管腔,使心肌血流中断,引发急性心肌梗死。例如,不稳定的粥样斑块容易发生破裂,进而触发血栓形成。
2.相关因素:
年龄性别: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中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斑块不稳定情况。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的差异可能与整体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特点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紧张、压力过大等不良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机体的应激反应,促使血小板活性增加,增加血栓形成风险;过度劳累也可能诱发斑块不稳定及血栓形成。
病史: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其冠状动脉存在基础病变,更易发生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有高凝状态相关疾病病史的患者,如抗凝血酶缺乏等,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倾向。
三、其他少见病因
1.冠状动脉栓塞:
机制:少见原因是冠状动脉栓塞,栓子可来自心腔内的血栓(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附壁血栓、心肌梗死区心内膜上的血栓)、动脉瘤内血栓脱落、脂肪栓塞等,栓子阻塞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例如,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左心房扩大,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若血栓脱落可栓塞冠状动脉。
相关因素:
年龄性别:风湿性心脏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相对多见;而脂肪栓塞等情况则无明显严格的年龄性别差异,但基础疾病相关因素会有影响。
病史:有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心肌梗死等病史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栓塞的风险较高。
2.冠状动脉痉挛:
机制: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比如,变异性心绞痛就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引发,严重的痉挛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相关因素:
年龄性别:各年龄均可发生,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某些诱发因素可能在不同人群中有不同表现。
生活方式:大量吸烟、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可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一些患者可能因使用某些药物(如麦角新碱等)诱发痉挛。
病史:有血管痉挛性疾病病史的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