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有一般症状,无症状者可体检发现,有症状者会有心悸、乏力、头晕等,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依据包括心电图表现(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后脱漏QRS波群)、结合临床病史(基础疾病史、药物或中毒史)、动态心电图监测(长时间监测心律变化、评估阻滞程度和心室率变化)。
一、症状
1.一般症状
无症状情况:部分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可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尤其在病情较轻、心室率不太慢时,可能仅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就诊做心电图检查时被发现。例如一些年轻人因偶然体检发现心电图异常,自身无不适感觉。
有症状情况:当心室率较慢时,可能出现心悸、乏力、头晕等症状。这是因为心脏传导阻滞导致心脏搏动节律和频率改变,影响心脏的正常射血功能,使得心输出量减少,进而引起身体各器官供血不足。比如老年患者本身心脏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时心输出量进一步减少,就更容易出现头晕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
2.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儿童: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活动耐力下降,玩耍时较容易出现气促、乏力等情况。这是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心脏功能储备相对较差,轻度的心输出量减少就会影响其活动能力。例如学龄儿童在跑步等活动后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出现疲劳、不想继续活动的情况。
老年人:老年人可能还会伴有胸闷等症状,这与老年人常存在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基础疾病有关,心脏供血不足的情况可能更为明显。而且老年人对症状的感知可能相对不敏感,有时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不适,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病情。
二、诊断依据
1.心电图表现
PR间期逐渐延长:这是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典型心电图特征。在心电图上,PR间期是指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正常成人PR间期为0.12-0.20秒,而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时PR间期会逐渐延长,直到一个P波后脱漏一个QRS波群。例如在连续记录的心电图中,可以看到PR间期依次递增,然后出现QRS波群的脱落。
RR间期逐渐缩短直至P波后脱漏QRS波群:RR间期是指两个QRS波群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由于PR间期逐渐延长,RR间期会逐渐缩短,直到出现一个P波后没有对应的QRS波群,即出现脱漏现象。之后又开始新的一轮PR间期逐渐延长和RR间期逐渐缩短的过程。
2.结合临床病史
基础疾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例如有冠心病病史的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缺血,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系统,容易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如果患者有病毒性心肌炎病史,心肌在病毒感染后可能发生炎症反应,累及传导系统,也可能引发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
药物或中毒史:了解患者是否使用过可能影响心脏传导的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某些药物可能干扰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导致房室传导阻滞。此外,是否有药物中毒等情况,例如过量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引起房室传导阻滞。
3.动态心电图监测
长时间监测心律变化:动态心电图(Holter)可以连续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有助于发现短暂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情况。对于一些症状不典型或发作不频繁的患者,动态心电图能够捕捉到发作时的心电图特征,从而明确诊断。比如患者偶尔出现头晕症状,但发作时间短暂,常规心电图未记录到异常,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可能发现是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导致的。
评估阻滞程度和心室率变化:通过动态心电图可以评估二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的严重程度,观察在不同活动状态下(如休息、活动时)心室率的变化情况。例如在患者活动时,心室率是否会因为心脏需求增加而有所变化,以及房室传导阻滞对心室率的影响程度等,这对于判断病情和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