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包括窦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期前收缩(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阵发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扑动与颤动(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房室传导阻滞(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各类心律失常有不同的病因及特点,如窦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健康人及病理状态,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人及多种病理情况等。
窦性心动过缓:成人窦性心律的频率低于60次/分即为窦性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青年人、运动员与睡眠状态;其他原因包括颅内疾患、严重缺氧、低温、甲状腺功能减退、阻塞性黄疸以及应用拟胆碱药物、胺碘酮、β受体阻滞剂、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或洋地黄等药物;窦房结病变、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亦常发生窦性心动过缓。
期前收缩
房性期前收缩: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的心房激动。正常人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约60%有房性期前收缩发生。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并经常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先兆。
室性期前收缩: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如过度吸烟、饮酒、喝浓茶、情绪激动及发热等均可发生;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室性期前收缩,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与二尖瓣脱垂患者。
阵发性心动过速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其中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是最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类型。多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正常人,也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最常见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其他如心肌病、心力衰竭、二尖瓣脱垂、心瓣膜病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扑动与颤动
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大多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可见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可见于正常人,可在情绪激动、手术后、运动或大量饮酒时发生;心脏与肺部疾病患者发生急性缺氧、高碳酸血症、代谢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亦可出现房颤;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缩窄性心包炎、心肌病、感染性心内膜炎以及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等。
心室扑动与心室颤动:是严重的心律失常,心室扑动常为心室颤动的前奏,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特别是引起QT间期延长与尖端扭转的药物,严重缺氧、缺血、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与极快的心室率、电击伤等亦可引起。
房室传导阻滞
一度房室传导阻滞:每个心房冲动都能传导至心室,但PR间期超过0.20秒。可见于正常人或运动员,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其他病因有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急性风湿热、先天性心血管病、心脏手术等。
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分为两型,二度Ⅰ型又称文氏阻滞,是最常见的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类型,表现为PR间期进行性延长、直至一个P波受阻不能下传心室,包含受阻P波在内的RR间期小于正常窦性PP间期的两倍;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表现为PR间期固定(正常或延长),部分P波后无QRS波群。二度房室传导阻滞可发生于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血管病、心脏手术等;也可见于健康人,与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又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此时全部心房冲动均不能传导至心室,其病因可为先天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也可见于获得性者,如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病毒性心肌炎、心肌病、心内膜炎、莱姆病、心脏手术、电解质紊乱、药物中毒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