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出现低钠血症的原因包括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相关因素(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肾脏因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肾小管功能异常)以及钠摄入不足及医源性因素,如部分心衰患者食欲减退致钠摄入不足,治疗中不当使用利尿剂等药物也可引发低钠血症,不同年龄、性别的心衰患者在这些因素影响下低钠血症的发生情况各有特点。
一、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相关因素
1.抗利尿激素(ADH)分泌异常
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刺激左心房和胸腔大静脉的容量感受器,使ADH分泌增加。ADH分泌增加会导致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增多,从而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例如,有研究表明,在心衰患者中,约50%-60%存在ADH分泌增多的情况,这是导致低钠血症的常见原因之一。
心衰时交感神经系统激活,也会促进ADH的释放,进一步加重水钠代谢紊乱。对于不同年龄的心衰患者,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ADH分泌异常在低钠血症的发生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在儿童心衰患者中,虽然相对成人比例较低,但同样存在神经内分泌系统激活导致ADH分泌异常进而引起低钠血症的机制。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
RAAS激活时,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作用于肾脏远端小管和集合管,促进钠的重吸收,但同时也促进水的重吸收,而相对水的重吸收多于钠,导致血钠浓度降低。在心衰患者中,RAAS的持续激活是一个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对于老年心衰患者,由于其肾脏功能逐渐减退,RAAS激活对钠水代谢的影响更为显著,更容易出现低钠血症。而且,不同性别的心衰患者在RAAS激活程度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RAAS激活都参与了低钠血症的发生。
二、肾脏因素
1.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肾灌注不足,导致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使得钠的滤过减少,虽然肾脏对钠的重吸收可能有相应调节,但整体钠的排出减少。如果同时伴有水的摄入或重吸收增加,就会出现低钠血症。例如,在中重度心衰患者中,肾小球滤过率往往会明显降低,这与低钠血症的发生密切相关。对于患有心衰且合并有其他肾脏基础疾病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对低钠血症的影响更为严重。
2.肾小管功能异常
心衰时,肾脏血流重新分布,肾皮质血流减少,髓质血流相对增加,导致肾小管功能发生改变。近端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而远端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和钾的分泌也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钠的代谢平衡。此外,心衰患者常使用的一些药物(如利尿剂等)也可能影响肾小管功能,进一步干扰钠的重吸收和排泄,导致低钠血症。比如,长期使用袢利尿剂的心衰患者,可能会因为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调节紊乱而出现低钠血症,不同年龄、性别的心衰患者在使用相关药物后,肾小管功能异常导致低钠血症的风险不同,老年患者由于肾功能减退,风险相对更高。
三、钠摄入不足及其他因素
1.钠摄入不足
部分心衰患者由于食欲减退等原因,钠的摄入减少。尤其是一些病情较重、进食困难的心衰患者,钠摄入不足会导致血钠浓度降低。对于老年心衰患者,由于味觉减退等因素,更容易出现钠摄入不足的情况。而儿童心衰患者如果存在喂养困难等问题,也可能导致钠摄入不足,进而引发低钠血症。
2.医源性因素
在治疗心衰过程中,不当使用利尿剂等药物可能导致低钠血症。例如,过度使用袢利尿剂或噻嗪类利尿剂,会使肾脏排钠过多,如果同时不注意补充足够的钠,就容易出现低钠血症。另外,一些治疗心衰的血管扩张剂等药物的使用也可能对钠代谢产生影响。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心衰患者,医源性因素导致低钠血症的风险不同,儿童心衰患者在药物使用上需要更加谨慎,因为儿童的生理特点使得他们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更容易因药物使用不当出现低钠血症相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