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力性心绞痛是稳定型心绞痛典型类型,由劳力致心肌缺血引发胸部等不适,发病机制是劳力使心肌耗氧增,冠脉有固定狭窄或闭塞难供血满足需求致缺血缺氧。临床表现为发作性胸痛,部位等有特点,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诊断靠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治疗发作时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缓解期用药物等,预防需生活方式调整、控基础病、心理调节。
发病机制
当人体进行劳力活动时,如行走、爬坡、上楼、劳动等,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存在固定狭窄或部分闭塞的基础病变,不能相应地增加供血以满足心肌对血液的需求,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产生心绞痛。
临床表现
症状表现:主要为发作性胸痛,疼痛部位多在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可放射至心前区、左肩部、左臂内侧达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咽或下颌部。疼痛性质常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也可有烧灼感,但不尖锐,不像针刺或刀扎样痛,偶伴濒死的恐惧感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发作常由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所诱发,饱食、寒冷、吸烟、心动过速等亦可诱发。
不同人群表现差异
女性患者:女性劳力性心绞痛患者的症状有时可能不典型,比如疼痛部位不典型,可能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牙痛等,容易被忽视,需要医生仔细鉴别。这可能与女性的生理特点以及疼痛感知等因素有关。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劳力性心绞痛的发作可能会受到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而且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感,有时心绞痛发作时症状可能较轻微,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
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劳力性心绞痛最常用的方法。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0.1mV,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症状缓解后心电图改变可恢复。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心电图ST-T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
运动负荷试验:让患者在运动平板或踏车上运动,增加心肌耗氧量,观察心电图变化,若出现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持续时间大于2分钟,即为阳性,提示存在劳力性心绞痛。但对于已经能明确诊断的患者一般不进行过度运动的负荷试验,以免发生危险。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程度和范围等。若冠状动脉狭窄≥50%,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等可以确诊劳力性心绞痛。
治疗与预防
治疗
发作时的治疗:立即休息,一般患者在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缓解;如不能缓解,可选用硝酸甘油舌下含服,多数患者在1-2分钟内缓解。
缓解期的治疗:使用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可减慢心率、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可抑制心肌收缩,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冠状动脉等。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还可考虑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
预防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吸烟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量饮酒也对心血管系统不利;合理饮食,控制钠盐、脂肪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适量运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控制体重,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内。
控制基础疾病: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高血压会增加心脏后负荷,糖尿病可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都不利于心血管健康,要将血压、血糖控制在目标范围内。
心理调节: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激动等可诱发劳力性心绞痛发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