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病因分为外源性和内源性两类。外源性包括原发性刺激物(化学性如强酸强碱、弱刺激物长期接触,物理性如摩擦、紫外线等)和变应原(动物性如动物毛发皮屑毒液,植物性如漆树橡树、芒果,化学性如金属、香料等);内源性包括个体易感性(遗传致皮肤屏障缺陷、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影响)。
一、外源性因素
原发性刺激物
化学性刺激物:包括强酸、强碱等强刺激性物质,如在工业生产中接触到的浓硫酸,直接接触皮肤后,会迅速破坏皮肤的角质层和细胞结构,导致皮肤出现红斑、肿胀、水疱甚至坏死等症状;还有一些弱刺激性物质长期接触也可引发炎症,例如长期接触肥皂、洗涤剂等,会使皮肤表面的油脂被去除,皮肤屏障功能受损,进而引发接触性皮炎。不同个体对同一刺激物的反应可能不同,皮肤的厚度、湿度、接触面积和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反应的程度,一般皮肤较薄的部位(如面部、会阴部)相对更易受刺激,接触时间越长、面积越大,反应往往越严重。
物理性刺激物:如摩擦、压力、紫外线、冷热等。长期摩擦可导致局部皮肤增厚、粗糙,如长期穿不合脚的鞋子,足部皮肤长期受到摩擦,易引发接触性皮炎;强烈紫外线照射可引起光接触性皮炎,常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部、颈部等,在紫外线照射后数小时至数天内出现红斑、水肿等症状;突然的温度变化,如长时间处于寒冷环境后突然进入温暖环境,或反之,也可能刺激皮肤引发炎症反应。
变应原
动物性变应原:常见的有动物的毛发、皮屑、毒液等,例如被毒隐翅虫叮咬后,其体内的毒素接触皮肤可引起接触性皮炎;猫、狗的毛发和皮屑也是常见的变应原,过敏体质的人接触后,免疫系统会识别这些物质为外来异物,产生免疫反应,导致皮肤出现瘙痒、红斑、丘疹等症状。
植物性变应原:很多植物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如漆树、橡树中的漆酚,接触后可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引发严重的皮肤炎症,表现为剧烈瘙痒、红斑、水疱等;芒果中的某些成分也可引起部分人的接触性皮炎,主要累及口周等接触部位。
化学性变应原:是最常见的变应原类型,包括镍、铬等金属,常见于饰品、手表带等;香料,如化妆品、香水等中的香料成分;防腐剂,如一些护肤品、化妆品中的防腐剂;橡胶制品中的橡胶添加剂等。这些变应原通过接触皮肤后,会与皮肤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完全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抗体,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就会引发接触性皮炎。一般来说,变应原引起的接触性皮炎有一定的潜伏期,首次接触后机体致敏,再次接触后通常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发病,其反应程度与个体的过敏体质密切相关,过敏体质者即使接触少量变应原也可能引发明显症状。
二、内源性因素
个体易感性:遗传因素在接触性皮炎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某些人群由于遗传背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先天存在缺陷,例如遗传性过敏体质的人群,皮肤的角质层结构和功能异常,经皮水分丢失增加,对外界物质的抵御能力减弱,更容易发生接触性皮炎。此外,年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儿童的皮肤较薄,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对成人更易发生接触性皮炎;老年人皮肤的生理功能衰退,屏障功能下降,也容易受到外界物质的刺激而发病。性别方面,一般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在不同年龄段可能有不同的表现,例如在儿童期,男孩和女孩的发病率无显著差异,但在成年后,某些与职业相关的接触性皮炎可能在男性中更为常见,这与男性的职业暴露情况有关。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内源性因素,长期精神紧张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增加接触性皮炎的发病风险;过度清洁皮肤,如频繁使用肥皂、热水烫洗等,会破坏皮肤的正常油脂和屏障,使皮肤更易受刺激引发炎症。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其他过敏性疾病史,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其发生接触性皮炎的概率可能会增加,因为这类患者往往具有更明显的过敏体质,免疫系统处于相对敏感的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