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腹泻呕吐是儿科常见临床症状群,由感染(病毒、细菌等)、饮食(喂养不当、食物过敏)、气候(腹部着凉)等因素引起,有腹泻、呕吐、全身表现等临床表现,诊断需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要与相关疾病鉴别,有饮食调整、补液护理、腹部护理等非药物干预措施,婴幼儿和有基础疾病小儿需注意相关事项。
一、病因及相关因素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引起小儿秋季腹泻的常见病原体,多见于6-24个月的婴幼儿,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可导致患儿出现腹泻、呕吐,常伴有发热等症状。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肠道黏膜受损,影响消化吸收功能,从而引发腹泻呕吐。
细菌感染:如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可引起小儿腹泻呕吐,大便多呈黏液状、脓血便等,有特定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表现。
饮食因素:
喂养不当:婴幼儿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若喂养过多、过少、过快,或突然改变食物种类等,都可能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出现腹泻呕吐。例如,一次性给小儿进食大量不易消化的食物,超过其胃肠消化能力,就容易导致腹泻呕吐。
食物过敏:部分小儿可能对牛奶、鸡蛋等食物中的蛋白质过敏,进食后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腹泻、呕吐,还可能伴有皮疹、瘙痒等其他过敏症状。
气候因素:小儿腹部着凉后,胃肠蠕动加快,也可引起腹泻呕吐,尤其在季节交替时,气温变化较大,小儿腹部保暖不当易发病。
二、临床表现
腹泻表现:大便次数增多,可为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大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蛋花汤样便、黏液便等。
呕吐表现:可表现为频繁呕吐,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呈喷射性呕吐。
全身表现:根据病情轻重不同,患儿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症状,如皮肤弹性差、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若为感染引起,还可能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儿的发病诱因、腹泻呕吐的频率、大便性状、呕吐物情况以及有无发热、精神状态等全身表现。
体格检查:检查患儿的生命体征,如体温、心率、呼吸等,查看腹部有无压痛、腹胀等情况,评估脱水程度等。
实验室检查:如大便常规检查可了解有无白细胞、红细胞、寄生虫卵等,有助于判断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腹泻;血常规检查可辅助判断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类型等。
鉴别诊断:需与急性坏死性小肠炎、肠套叠等疾病相鉴别。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多有腹痛、血便等表现,病情变化较快;肠套叠患儿可出现阵发性哭闹、呕吐、腹部包块等典型表现,可通过腹部B超等检查进行鉴别。
四、非药物干预措施
饮食调整:对于腹泻呕吐的小儿,应调整饮食结构。母乳喂养的婴儿可继续母乳喂养,但母亲需注意饮食清淡;人工喂养的婴儿可暂时更换为低乳糖或无乳糖奶粉,以减轻肠道负担。年龄较大的小儿可给予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腻、刺激性食物。
补液护理:预防和纠正脱水是关键。对于轻度脱水的小儿,可口服补液盐,按照说明书正确配制,少量多次服用;对于中重度脱水的小儿,可能需要静脉补液,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腹部护理:注意小儿腹部保暖,可使用热水袋等保暖,但要注意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小儿,以缓解因腹部着凉引起的腹泻呕吐症状。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婴幼儿:婴幼儿消化系统更为脆弱,在发生腹泻呕吐时,更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由于婴幼儿表达能力差,家长要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尿量等情况,及时发现脱水等严重情况并就医。同时,在喂养和护理过程中要格外精细,严格遵循科学的喂养方法和护理措施。
有基础疾病的小儿:如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基础疾病的小儿,发生腹泻呕吐时,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且恢复相对较慢。需要更加密切监测其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在治疗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以及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