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肺动脉高压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合理氧疗,维持内环境稳定,避免不良刺激,保证营养支持,观察药物治疗反应,预防感染,从多方面护理以助病情恢复,各方面护理需根据新生儿日龄等差异精细实施。
保持呼吸道通畅
新生儿自身咳嗽反射较弱,肺动脉高压时呼吸状态可能不佳,要确保呼吸道通畅。可定时为新生儿翻身、拍背,翻身频率一般2-3小时一次,拍背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从下往上、从外往内轻拍,这样有助于痰液排出,避免痰液堵塞气道影响呼吸。同时,保持新生儿头部处于合适体位,一般可将头部略抬高15°-30°,利于呼吸通畅,对于有分泌物的情况,必要时可使用吸痰器,但操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呼吸道黏膜,这对于各日龄新生儿都很重要,不同日龄新生儿呼吸道解剖结构有差异,更需谨慎操作以维护呼吸道通畅。
合理氧疗
根据新生儿血氧情况给予合理氧疗。若血氧饱和度偏低,可通过鼻导管吸氧或头罩吸氧等方式供氧。鼻导管吸氧时要注意鼻导管的位置和固定,避免移位,氧流量要合适控制,一般氧流量不超过2L/min,头罩吸氧时要保证头罩内氧浓度稳定。要定期评估氧疗效果,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等调整氧疗方案,不同病情严重程度的新生儿氧疗要求不同,病情较重的可能需要更高浓度氧疗,但要注意避免氧中毒等并发症,早产儿相对更易发生氧中毒相关问题,所以在氧疗过程中要严格把控氧浓度和氧疗时间。
维持内环境稳定
注意维持新生儿的内环境稳定,包括酸碱平衡和电解质平衡。要密切观察新生儿的面色、精神状态等,及时检测血气分析、电解质等指标。当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等情况时,可能需要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纠正措施,如使用碳酸氢钠等纠正酸碱失衡,但药物使用需谨慎,严格遵循医疗规范。对于电解质紊乱,如低钠、低钾等,要根据检测结果补充相应的电解质,补充过程中要缓慢进行,防止引起新生儿内环境的剧烈波动,不同日龄新生儿对电解质变化的耐受能力不同,早产儿调节能力更弱,更需精细调整。
避免不良刺激
尽量减少对新生儿的不良刺激。保持周围环境安静,光线适中,减少不必要的操作和噪音。因为不良刺激可能导致新生儿应激反应增强,进而加重肺动脉高压病情。比如在进行护理操作时要动作轻柔,像换尿布、喂奶等操作都要尽量平稳、迅速且轻柔,对于有肺动脉高压的新生儿,任何过度的应激都可能影响病情,各日龄新生儿都需要在安静舒适环境中利于病情恢复。
营养支持
保证新生儿的营养供给。对于能吸吮的新生儿要尽量母乳喂养,母乳富含营养且易于消化吸收,同时母乳喂养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对新生儿心理和生理发育都有好处。若无法母乳喂养,可使用合适的配方奶喂养,喂养时要注意姿势,避免新生儿呛奶,喂养的量和频率要根据新生儿的日龄、体重等情况合理调整,不同日龄新生儿喂养量不同,如早产儿喂养量相对较少且需更频繁喂养,要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营养以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生长发育,支持其应对肺动脉高压相关的机体消耗。
密切观察药物治疗反应
如果新生儿接受药物治疗,要密切观察药物治疗反应。不同药物有不同的作用和可能的不良反应,比如使用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时,要观察新生儿的血压、心率等变化,若出现异常要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等可能对新生儿产生的影响,由于新生儿器官功能发育不完善,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所以观察药物反应要更加细致和及时。
预防感染
新生儿免疫力低下,肺动脉高压患儿更易发生感染,要注意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医护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要洗手,新生儿的用品要定期消毒。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尤其是皮肤褶皱处,防止发生皮肤感染进而引发全身感染等情况,感染可能会加重肺动脉高压病情,所以对于各日龄新生儿都要做好感染预防工作,尤其是早产儿等免疫更脆弱的新生儿群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