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的常见原因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其他原因(如冠状动脉栓塞、心肌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因斑块致管腔狭窄影响心肌供血,相关因素有年龄、性别、不良生活方式、高血压、糖尿病等;冠状动脉痉挛由血管收缩致心肌供血减少,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可诱发;冠状动脉栓塞是栓子阻塞冠状动脉致心肌缺血,与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长骨骨折等有关;心肌桥是冠状动脉走行于心肌纤维间,心肌收缩压迫致心肌缺血,多为先天性。
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原因。动脉粥样硬化时,冠状动脉血管壁上会形成粥样斑块,这些斑块逐渐增多会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随着狭窄程度的加重,心肌的血液供应就会受到影响。例如,大量的临床研究发现,约70%以上的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状动脉狭窄所致。从病理角度看,粥样斑块由脂质、胆固醇结晶、纤维组织等组成,会使血管弹性降低、管腔变窄,心肌的血液灌注量减少。
2.相关因素: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更容易发生粥样硬化相关的改变,尤其是40岁以上的人群患病率明显增加;性别方面,男性在绝经前患病率低于女性,但绝经后女性患病率迅速上升,这与雌激素水平变化有关;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如高脂饮食会导致血脂升高,过多的血脂容易沉积在血管壁形成斑块;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缺乏运动使身体代谢能力下降,不利于血脂等的代谢,增加患病风险;患有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糖尿病患者体内糖代谢紊乱,会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二、冠状动脉痉挛
1.发病机制:冠状动脉痉挛可引起心肌缺血。冠状动脉痉挛是指冠状动脉发生暂时性的收缩,导致血管管腔突然狭窄,从而使心肌供血急剧减少。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有关。例如,一些研究发现,在冠状动脉痉挛发作时,血管内皮释放的舒血管物质减少,缩血管物质增多,导致血管收缩。
2.相关因素:情绪激动、寒冷刺激等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对于一些本身有冠状动脉基础病变的人更容易发生痉挛,比如有轻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在情绪剧烈波动时,如过度紧张、愤怒等,体内会分泌大量儿茶酚胺等物质,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在寒冷环境中,血管容易收缩,也可能诱发痉挛。另外,一些药物也可能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如麦角新碱等,在临床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
三、其他原因
1.冠状动脉栓塞:
发病机制:冠状动脉栓塞是指其他部位的栓子脱落,随血液循环阻塞冠状动脉。栓子可以是血栓、脂肪栓、空气栓等。例如,心脏瓣膜病患者的心内膜上可能形成血栓,当血栓脱落时就可能栓塞冠状动脉;长骨骨折时,脂肪栓子可能进入血液循环导致冠状动脉栓塞。栓子阻塞冠状动脉后,相应供血区域的心肌就会发生缺血。
相关因素:患有心脏瓣膜病、心房颤动等疾病的患者容易形成血栓,增加冠状动脉栓塞的风险;长骨骨折患者在骨折后的一段时间内,脂肪栓子形成的风险较高;空气栓塞多发生于静脉穿刺、人工气胸等医疗操作不当或潜水员快速上浮等情况,当空气进入血液循环并阻塞冠状动脉时就会引起心肌缺血。
2.心肌桥:
发病机制:心肌桥是一种先天性的冠状动脉发育异常,冠状动脉的某一段走行于心肌纤维之间,当心肌收缩时,就会压迫下面的冠状动脉,导致心肌缺血。例如,心肌收缩期会对走行其中的冠状动脉产生挤压,使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舒张期压迫解除,管腔恢复。
相关因素:心肌桥本身是先天性的结构异常,一般在出生时就存在,但可能在成年后才出现症状。通常情况下,心肌桥的压迫程度不同,对心肌缺血的影响也不同,一些人可能压迫较轻,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而压迫较重时就会导致心肌缺血相关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