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上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心电图有相应表现,临床表现轻者无症状或有轻微不适,重者有明显症状及血流动力学障碍,治疗根据情况去除诱因或选择相应方法;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心室肌,心电图表现不同,临床表现偶发时症状不明显,频发或发作时症状重甚至可致猝死,治疗偶发时治基础病,有症状时根据病情选药或电除颤等,儿科室性心律失常治疗需谨慎。
一、定义与起源部位
室上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上的心律失常,其起搏点可以是心房或房室交界区,常见的有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心房颤动等,正常心脏传导路径中希氏束分叉以上部位出现异常电活动导致节律异常。
室性心律失常:起源于希氏束分叉以下的心室肌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是心室部位的心肌细胞异常电活动引发的节律紊乱。
二、心电图表现差异
室上性心律失常:
窦性心动过速时,心电图表现为窦性P波规律出现,频率>100次/分钟,P-R间期正常。
房性早搏心电图可见提前出现的P′波,其形态与窦性P波不同,P′-R间期≥0.12秒,QRS波群形态通常正常。
心房颤动心电图特征是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形态各异、间距不均的f波,频率350-600次/分钟,心室律绝对不规则,QRS波群形态一般正常。
室性心律失常:
室性早搏心电图表现为提前出现的宽大畸形的QRS波群,时限通常>0.12秒,其前无相关的P波,T波与QRS波群主波方向相反,代偿间歇完全。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可见连续三个或三个以上快速的室性QRS波群,形态宽大畸形,频率多在100-250次/分钟,节律可稍不齐,常可见房室分离现象(心室率快于心房率)。
心室颤动心电图表现为QRS波群和T波完全消失,代之以形态、振幅、频率极不规则的颤动波,频率可达250-500次/分钟。
三、临床表现不同
室上性心律失常:
轻者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有心悸、胸闷等不适,多见于健康人在剧烈运动、精神紧张、饮酒、喝咖啡等情况下发生的窦性心动过速、房性早搏等。
严重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如快速型心房颤动,可导致心悸明显加重,伴有头晕、乏力,甚至出现血压下降等血流动力学障碍表现,尤其在有基础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等)的患者中更易出现,年龄较大者可能因心脏储备功能下降而症状更为明显。
室性心律失常:
偶发的室性早搏可无明显症状,或仅感心脏“停跳”感。
频发的室性早搏可导致心悸、胸闷、头晕等症状,而室性心动过速发作时,患者可出现明显的心悸、气短、血压下降,严重时可出现晕厥、休克等,甚至可发展为心室颤动导致心脏性猝死,在有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心肌病等)的患者中更为常见,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在有基础心脏病史的人群中风险更高。
四、治疗原则有别
室上性心律失常:
对于偶发、无症状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去除诱因即可,如避免精神紧张、戒烟限酒等。
对于有症状或有基础心脏疾病的室上性心律失常,可根据具体类型选择治疗方法,如窦性心动过速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减慢心率;房性早搏可使用普罗帕酮等药物;心房颤动可根据情况选择转复心律(如胺碘酮等药物转复,或电复律)、控制心室率(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地高辛等)及抗凝治疗(如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等),年龄较大且有血栓风险因素的患者抗凝治疗需谨慎评估出血风险等。
室性心律失常:
偶发的室性早搏通常无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主要是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有症状的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需根据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如室性心动过速可使用利多卡因、胺碘酮等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情况危急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需立即进行电除颤等治疗,在儿科患者中,室性心律失常相对较少见,治疗需尤其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及针对基础疾病的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