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人死亡前循环系统功能进行性恶化,心输出量持续降低、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加重;多器官功能衰竭逐步出现,肾功能受损、肝功能异常、脑功能障碍相继发生;呼吸功能进行性衰竭,氧合功能持续恶化、呼吸肌疲劳;还会出现代谢紊乱、循环系统心律失常等其他表现,需密切关注患者各系统变化并给予个体化关怀及家属心理支持。
一、循环系统功能进行性恶化
1.心输出量持续降低:心衰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不断衰退,心输出量逐渐减少,全身各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影响有所不同,例如老年患者本身各器官功能衰退,心输出量降低会使脑灌注不足更易出现意识障碍等情况;女性患者可能因激素等因素在同等心输出量降低程度下更易出现疲劳、呼吸困难加重等表现。在生活方式方面,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心衰患者,心输出量降低过程可能会加速,因为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进一步损伤心脏功能。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冠心病等的心衰患者,心输出量降低更显著且进展更快。
2.体循环和肺循环淤血加重:体循环淤血表现为外周水肿进行性加重,可从下肢水肿逐渐蔓延至全身,严重时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肺循环淤血导致呼吸困难进行性加剧,患者喘息、气促症状明显,静息状态下也可能出现呼吸困难,部分患者会出现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且随着病情进展,呼吸频率加快,呼吸费力程度增加。
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逐步出现
1.肾功能受损:由于心输出量减少,肾灌注不足,肾功能逐渐受损,表现为尿量减少,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升高。对于老年心衰患者,本身肾功能储备较差,心衰导致的肾灌注不足更容易引发急性肾损伤,且恢复困难。女性心衰患者在肾功能受损时可能因内分泌等因素出现一些特殊表现,需要密切监测肾功能指标变化。
2.肝功能异常:肝脏淤血,肝功能逐渐出现异常,血清转氨酶等指标升高,患者可能出现肝区不适、黄疸等表现。有基础肝病病史的心衰患者,肝功能异常会更明显,病情进展也会更快。
3.脑功能障碍:脑灌注不足导致脑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意识模糊、嗜睡、昏迷等不同程度的意识改变。老年心衰患者脑功能本身相对脆弱,在心衰导致脑灌注不足时更易发生意识障碍,且在意识障碍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防止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女性心衰患者在脑功能障碍时可能因性别相关的神经内分泌差异出现一些独特的神经精神症状表现。
三、呼吸功能进行性衰竭
1.氧合功能持续恶化:患者血氧饱和度进行性下降,即使给予吸氧等干预措施,血氧改善不明显。不同年龄的心衰患者对氧合功能恶化的耐受不同,老年患者心肺功能储备差,氧合功能恶化会更快出现严重后果。女性患者在呼吸功能衰竭时可能因胸廓等生理结构特点对呼吸功能衰竭的耐受与男性有所差异。
2.呼吸肌疲劳:随着病情进展,呼吸肌持续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逐渐出现疲劳,呼吸频率、深度等发生改变,呼吸困难进一步加重,最终可能因呼吸肌疲劳导致呼吸停止。
四、其他表现
1.代谢紊乱: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还可能出现酸碱平衡失调,患者会表现出乏力、心律失常等多种症状。老年心衰患者电解质紊乱时更容易出现心律失常等严重并发症,因为其心脏本身传导系统功能可能已有退变。女性心衰患者在代谢紊乱时可能因激素水平等因素出现月经紊乱等相关表现。
2.循环系统心律失常: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威胁患者生命,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对心律失常的耐受和表现不同,老年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可能更易出现心脏骤停等情况,女性患者在心律失常时可能因心理等因素对病情感知和应对有差异。
在心衰病人死亡前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各系统的变化,对于不同特征的患者采取个体化的关怀和监测措施,尽可能提高患者临终前的舒适度,同时家属等也需要在这个过程中给予充分的心理支持和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