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多动症需由专业医生依据标准确诊,然后可通过行为疗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行为矫正疗法)、教育支持(学校和家庭方面)、心理干预等非药物干预措施,若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可在医生评估下谨慎选择药物治疗,且都要定期随访与评估,综合多方面协同合作帮助孩子改善症状、促进全面发展。
一、明确诊断
首先要由专业医生进行诊断,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医生会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等标准,综合孩子的病史、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和心理评估等来确诊。临床表现主要包括持续存在的注意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比如上课难以专注听讲、频繁起身走动、难以安静玩耍等,且这些行为要在多个场景(如学校、家庭)出现,同时影响到孩子的学习、社交等功能。
二、非药物干预措施
(一)行为疗法
1.认知行为疗法(CBT)
针对儿童的认知和行为进行干预,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行为,学习如何控制注意力和情绪。例如,教导孩子在课堂上通过自我提醒的方式集中注意力,当发现自己走神时,用简单的动作或话语让自己重新回到学习任务上。对于年龄稍大的儿童,可以通过制定目标和计划,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比如制定每天的学习计划,完成计划给予适当奖励,未完成进行合理引导。
2.行为矫正疗法
运用正强化和负强化等原理。当孩子出现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如安静坐好一定时间、完成作业等,给予表扬、小贴纸等正强化物;当出现多动、不专注等问题行为时,采取适当的忽视或者短暂隔离等负强化措施,但要注意方法得当,避免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在家庭中,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行为规范表,明确良好行为和需要纠正行为的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和反馈。
(二)教育支持
1.学校方面
学校老师要了解多动症孩子的特点,为其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比如将孩子安排在靠近讲台等注意力容易集中的位置,调整课程节奏和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增加孩子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同时,老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2.家庭方面
家长要营造稳定、有序的家庭氛围,建立明确的规则和作息制度。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合理的饮食,避免食用过多含添加剂等可能影响神经行为的食物。例如,保证孩子每天睡眠时间在合适时长(6-12岁儿童通常需要9-12小时睡眠),饮食中多摄入富含营养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减少高糖、高盐、含人工色素和防腐剂的食品摄入。
(三)心理干预
对于年龄较大且有一定心理承受能力的儿童,可以进行心理辅导。心理医生通过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内心想法和情绪状态,帮助孩子缓解因多动症带来的心理压力,如自卑、焦虑等情绪。比如通过游戏治疗等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孩子表达情感,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三、药物治疗(需谨慎选择)
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在医生评估后可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中枢兴奋剂哌甲酯等,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并且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一般不优先用于低龄儿童。药物治疗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权衡药物治疗的风险和收益,密切监测孩子用药后的反应。
四、定期随访与评估
无论是采用非药物干预还是药物治疗,都需要定期带孩子进行随访和评估。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比如在行为疗法实施一段时间后,评估孩子的症状改善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加强干预措施;对于药物治疗的孩子,要定期检查药物的疗效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等情况。同时,要关注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变化,如青春期孩子可能面临的心理社会适应等新问题,及时给予相应的支持和干预。
总之,孩子有多动症时,要综合运用多种干预措施,以家庭、学校、医疗等多方面协同合作的方式,帮助孩子改善症状,促进其全面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