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是心房肌电活动紊乱致收缩功能丧失的心律失常,病因有心血管基础疾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心力衰竭、瓣膜病等)和非心血管因素(年龄、肥胖、长期大量饮酒等),临床表现有心悸、胸闷气短、头晕黑矇等典型症状及血栓栓塞、心力衰竭加重等并发症,检查诊断靠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治疗包括心率控制、节律控制、抗凝治疗、非药物治疗,预防需控制基础疾病、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孕妇、儿童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
心房颤动是心房肌发生快速且无序的电活动紊乱,替代规则有序的电活动,致使心房收缩功能丧失的常见心律失常类型。
二、病因
(一)心血管基础疾病
1.高血压病:长期高血压使心房压力增高、心肌肥厚,破坏心房电生理稳定性,增加房颤发生风险。2.冠心病:心肌缺血缺氧影响心房电活动,易引发房颤。3.心力衰竭:心房扩大、心室充盈异常,干扰心房正常电传导,促使房颤形成。4.瓣膜病:如二尖瓣狭窄,机械性改变心房结构与功能,诱发房颤。
(二)非心血管因素
1.年龄:随年龄增长,房颤发病率显著升高,老年人群为高发群体。2.肥胖:体内脂肪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可诱发房颤。3.长期大量饮酒:酒精直接损伤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增加房颤发生几率。
三、临床表现
(一)典型症状
1.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不规律。2.胸闷、气短:活动耐力下降,稍事活动即感呼吸不畅。3.头晕、黑矇:严重时可出现晕厥,与心脏泵血功能异常致脑供血不足相关。
(二)并发症表现
1.血栓栓塞:房颤致心房内血流淤滞易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栓塞脑血管(引发脑卒中)、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等。2.心力衰竭加重:长期房颤可使心功能进一步恶化,形成恶性循环。
四、检查诊断
(一)心电图
是诊断房颤的关键手段,可见P波消失,代之以不规则的f波,RR间期绝对不等。
(二)动态心电图(Holter)
连续记录24~48小时心电活动,可捕捉阵发性房颤发作情况,明确心律失常的频率、持续时间等。
(三)心脏超声检查
评估心房、心室大小,有无瓣膜病变及心腔内血栓形成等,为房颤病因分析与治疗决策提供依据。
五、治疗
(一)心率控制
选用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药物,通过减慢心率,改善患者症状与心功能。
(二)节律控制
常用药物有胺碘酮等,尝试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药物复律失败或不适合药物复律者,可考虑电复律。
(三)抗凝治疗
依据CHADS-VASc评分评估血栓栓塞风险,评分≥2分的男性及≥3分的女性需抗凝治疗,药物包括华法林、新型口服抗凝药(如达比加群酯)等,需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
(四)非药物治疗
导管消融术可尝试根治房颤,适用于符合适应证患者;有外科手术指征者,可考虑外科迷宫手术等。
六、预防
(一)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患者将血压控制在目标范围(一般<140/90mmHg,合并糖尿病或肾病时<130/80mmHg);冠心病患者规范药物治疗,必要时血运重建;心力衰竭患者优化心功能治疗。
(二)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合理体重,通过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减少酒精对心脏的不良影响;规律作息,避免长期熬夜。
(三)定期体检
早期发现房颤及相关危险因素,及时干预。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老年人
脏器功能减退,抗凝治疗时需密切监测INR(华法林治疗时)或药物相关不良反应,据情况调整抗凝方案;重视房颤引发的脑卒中风险,积极评估与预防。
(二)孕妇
房颤孕妇治疗需权衡胎儿与母亲风险,抗凝药物选择谨慎,新型口服抗凝药在孕妇中安全性证据有限,华法林妊娠早期有致畸风险,需多学科会诊制定个体化方案。
(三)儿童房颤
相对少见,多与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相关,治疗谨慎,优先非药物干预,如针对基础心脏病治疗等,药物使用严格评估获益与风险,避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