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指甲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引发,非药物治疗有手术拔甲、浸泡法、刮除病甲等;药物治疗分外用和口服,外用有阿莫罗芬搽剂、环吡酮胺软膏等,口服需严格遵医嘱;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治疗各有注意事项;预防要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感染源、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真菌感染。
一、明确灰指甲的病因
灰指甲医学上称为甲癣,是由皮肤癣菌等真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皮肤癣菌可通过接触感染,比如与灰指甲患者共用拖鞋、脚盆等生活用品,或者自身其他部位有真菌感染蔓延至脚部指甲等情况都可能引发甲癣。
二、非药物治疗方法
(一)手术拔甲
对于单发的灰指甲,在局部麻醉下可以将病甲拔除。不过手术拔甲创伤相对较大,术后恢复时间较长,而且容易复发,现在临床上已较少单纯采用手术拔甲治疗,多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二)浸泡法
可以使用30%冰醋酸溶液,将病甲浸泡,每天浸泡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通过冰醋酸的腐蚀作用来逐渐软化病甲,使病甲脱落。但浸泡时要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避免冰醋酸对正常皮肤造成损伤。不过冰醋酸有一定刺激性,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皮肤反应。
(三)刮除病甲
在病甲较厚时,可先用小刀尽量刮除病甲的表层,然后再使用抗真菌药物。但刮除病甲时要注意操作卫生,避免造成感染扩散。
三、药物治疗
(一)外用抗真菌药物
1.阿莫罗芬搽剂:它是一种局部外用的抗真菌药物,可在病甲表面形成药膜,持续释放药物来抑制真菌生长。使用时要先清洁病甲,然后将搽剂均匀涂抹在病甲及周围皮肤上,每周使用1-2次。一般需要连续使用数月,直到新甲完全长出。
2.环吡酮胺软膏:同样是局部外用抗真菌药,可涂抹在病甲及周围皮肤,抑制真菌的角鲨烯环氧化酶,影响真菌细胞膜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真菌作用。
(二)口服抗真菌药物
如果灰指甲病情较为严重,累及多个指甲,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口服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但口服抗真菌药物有一定的肝毒性等副作用风险,用药前需要检查肝功能等,并且在用药过程中要定期监测肝功能等指标。比如伊曲康唑采用冲击疗法,间歇用药;特比萘芬则是连续服用一定疗程。不过口服药物必须在医生的严格指导下使用,因为要综合考虑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药物相互作用等因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患灰指甲相对较少见,如果儿童出现疑似灰指甲的情况,由于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口服抗真菌药物的风险较高,一般优先考虑外用药物治疗,并且外用药物使用时要更加谨慎,避免药物接触到儿童的眼睛等敏感部位,使用过程中密切观察儿童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红肿、瘙痒等不适要及时就医。
(二)孕妇
孕妇患灰指甲时,口服抗真菌药物可能会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所以一般不建议口服抗真菌药物。可选择外用相对安全的抗真菌药物,如阿莫罗芬搽剂等,但使用前也需要咨询医生,在医生评估后谨慎使用,同时要注意避免药物大面积接触皮肤,减少全身吸收的可能。
(三)老年人
老年人患灰指甲时,要考虑其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情况。外用药物治疗相对更安全,但要注意皮肤的耐受性,因为老年人皮肤可能相对较薄、敏感。如果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要更加严格评估肝肾功能等情况,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相关指标。
五、预防措施
(一)保持足部清洁干燥
每天要清洗脚部,尤其是脚趾缝等部位,洗完后要及时擦干,保持脚部干燥。穿透气性好的鞋子和袜子,勤换袜子,尽量选择棉质袜子,有助于吸汗,减少真菌滋生的环境。
(二)避免接触感染源
不要与他人共用拖鞋、脚盆、毛巾等个人物品,在公共浴室、游泳池等公共场所要注意防护,避免直接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
(三)积极治疗其他部位的真菌感染
如果自身其他部位有真菌感染,如脚气(足癣)等,要及时治疗,防止真菌蔓延至指甲引起灰指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