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心肌缺血需立即休息放松,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及时送医经急诊评估后可进行介入或搭桥治疗,还需长期调整生活方式,包括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
一、立即采取的紧急措施
1.休息:当突然发生心肌缺血时,患者应立即停止正在进行的剧烈活动,就地休息。因为活动会增加心脏的负担,使心肌缺血的状况进一步加重。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尽快让身体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减少心脏的耗氧量。例如,正在跑步的人应马上停下脚步,原地站立休息;正在进行体力劳动的人应立即停止劳作。
2.放松心情:保持情绪稳定也非常重要。紧张、焦虑等情绪会导致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进而使心率加快,加重心肌缺血。患者要尽量让自己放松,可通过深呼吸等方式来调整情绪。比如缓慢地吸气,使腹部隆起,然后缓慢呼气,重复几次,帮助平复心情。
二、药物治疗
1.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它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的状况。硝酸甘油一般是舌下含服,能较快发挥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有严重低血压、青光眼等情况的患者要慎用。在老年人中,如果存在严重的低血压,使用硝酸甘油可能会导致血压进一步降低,加重脑供血不足等情况;而青光眼患者使用硝酸甘油可能会升高眼压,加重病情。
2.β受体阻滞剂:像美托洛尔等药物,可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收缩力来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改善心肌缺血。不过,对于哮喘患者、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要避免使用。因为哮喘患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可能会诱发哮喘发作;严重心动过缓的患者本身心率就慢,使用此类药物会使心率进一步减慢,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不足。
三、及时就医
1.急诊评估:患者在采取初步措施后应尽快送往医院急诊科。医生会进行详细的检查,如心电图检查,可发现心肌缺血的ST-T改变等特征性表现;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谱等,帮助判断心肌是否有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检查的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年轻人突发心肌缺血可能需要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而老年人则更要关注是否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问题。
2.进一步治疗
介入治疗:如果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严重,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通过植入支架可以撑开狭窄的血管,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对于有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尤其是那些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介入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但对于一些身体状况较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则不适合。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搭桥手术):对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搭桥手术。医生会选取患者自身的血管,连接在狭窄血管的近端和远端,绕过狭窄部位,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但这种手术创伤较大,对于老年患者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需要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四、生活方式调整的长期干预
1.饮食调整:患者应遵循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减少钠盐的摄入,每天钠盐摄入量应控制在6克以下,因为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减少脂肪的摄入,尤其是饱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例如,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饮食调整的具体要求略有不同。年轻人可能需要注意避免长期高糖饮食导致肥胖等问题,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控制脂肪和钠盐的摄入以维持心血管健康。
2.适量运动:在病情稳定后,患者可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运动强度以运动时稍感气喘,但还能与人交流为宜。运动时间每次可控制在30分钟左右,每周至少进行3-5次。对于老年人来说,运动要更加谨慎,可选择较为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慢走,并且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逐渐增加运动强度。
3.戒烟限酒: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加重心肌缺血。所以患者必须戒烟。饮酒也要适量,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过量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影响心脏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