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胎儿期心脏发育异常)、获得性因素(心脏疾病相关如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药物影响,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钾血症,手术及创伤因素如心脏手术、胸部创伤)。
一、先天性因素
(一)胎儿期心脏发育异常
在胎儿发育过程中,若心脏传导系统在胚胎时期发育出现障碍,就可能引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某些遗传因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在胚胎阶段就存在缺陷,影响了房室传导系统的正常形成。这种情况在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中较为常见,胎儿时期心脏的房室结、希氏束等结构的发育异常会直接导致房室传导出现严重问题。
二、获得性因素
(一)心脏疾病相关
1.冠心病:
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时,心肌供血不足。尤其是累及供应房室传导系统的血管时,会引起房室传导系统的缺血、缺氧,进而影响传导功能。例如,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分支如果发生病变,可能会影响希氏束及其周围组织的血供,导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随着年龄增长,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人群中因冠心病引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相对较多。
2.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心肌发生弥漫性病变,心肌细胞变性、坏死等,可影响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心肌的纤维化等改变会干扰房室之间的正常传导,从而导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这类患者通常有心脏扩大、心功能减退等表现,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以中年人群相对多见。
肥厚型心肌病:心肌肥厚,尤其是室间隔肥厚明显时,会改变心脏的正常结构和电生理环境。肥厚的心肌可能会压迫房室传导系统,影响其传导功能,进而引发三度房室传导阻滞。青少年和中青年是肥厚型心肌病的好发人群,因此该年龄段因肥厚型心肌病导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也较为关注。
3.心肌炎:
病毒感染等因素引起的心肌炎症反应,会损伤心肌细胞和传导系统。例如,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心肌后,可导致心肌间质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累及房室传导系统时,会影响冲动的传导,严重时可发展为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各年龄段均可发生心肌炎,但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感染相关病毒而患心肌炎,从而增加了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病风险。
(二)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可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如抗心律失常药物中的奎尼丁、普鲁卡因胺等,它们可能抑制心肌的传导系统,引起传导延迟或阻滞。还有一些化疗药物等也可能对心脏传导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不同药物对不同个体的影响存在差异,用药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心脏传导情况,尤其对于本身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使用可能影响传导系统的药物时更应谨慎。
(三)电解质紊乱
1.高钾血症:
当血钾浓度明显升高时,会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导致房室传导速度减慢,严重时可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例如,肾功能不全患者排钾减少,若同时摄入过多含钾食物或使用保钾利尿剂等,容易发生高钾血症。各年龄段均可因不同原因出现高钾血症,老年人群因肾功能减退等因素相对更易发生。
2.低钾血症:
血钾过低时,也会影响心肌的电活动,导致心肌兴奋性改变,影响房室传导。长期腹泻、呕吐或应用排钾利尿剂等情况容易引起低钾血症。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低钾血症,儿童因生长发育快,若饮食不均衡等也可能出现低钾情况,进而影响房室传导。
(四)手术及创伤因素
1.心脏手术:
在心脏外科手术过程中,如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先天性心脏病矫正术等,可能会损伤房室传导系统。例如,手术操作可能直接累及希氏束及其周围组织,导致术后出现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心脏手术患者的年龄范围较广,不同手术类型和患者个体情况会影响术后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的风险。
2.胸部创伤:
严重的胸部创伤,如车祸导致的胸部撞击等,可能会直接损伤心脏的传导系统,引起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创伤的严重程度和累及心脏的部位等因素决定了对传导系统损伤的程度,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因胸部创伤而面临这种风险,但相对来说,从事高风险职业或有意外创伤风险的人群需特别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