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病毒可潜伏,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激活致病。有前驱症状、皮疹特点及神经痛等表现,可依临床表现诊断,需与单纯疱疹等鉴别。治疗包括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及局部治疗。不同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免疫功能低下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该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
1.病毒感染:人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唯一宿主,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
2.机体免疫力下降:当人体由于劳累、感染、恶性肿瘤、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原因导致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病毒大量复制,使受侵犯的神经节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同时病毒沿神经纤维移动到皮肤,在皮肤上产生带状疱疹特有的水疱。
三、临床表现
1.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在发疹前可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持续1~3天,也可无前驱症状即发疹。
2.皮疹特点:好发部位依次为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患处常首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之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3.神经痛:神经痛是带状疱疹的重要特征,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有的患者皮疹消退后仍有神经痛,可持续数月甚至更久。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侧沿神经分布的群集性水疱和神经痛等,一般不难诊断。对于不典型的带状疱疹,可借助实验室检查,如病毒学检查(水疱底部刮取物涂片染色找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或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等)、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抗体等)来辅助诊断。
2.鉴别诊断: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单纯疱疹好发于皮肤黏膜交界处,水疱较小且易破,常反复发作,分布无一定神经走向;还需与接触性皮炎等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接触史,皮疹多局限于接触部位,有瘙痒、灼热感,一般无神经痛等。
五、治疗原则
1.抗病毒治疗:尽早应用抗病毒药物,常用药物有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能缩短病程,加速皮疹愈合,缓解疼痛。
2.止痛治疗:可选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等)、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等进行止痛,具体用药需根据患者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
3.营养神经治疗:常用药物有维生素B1、维生素B12等,有助于促进神经修复。
4.局部治疗:以干燥、消炎为主,疱疹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等;疱疹破溃后可酌情用3%硼酸溶液湿敷,或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预防继发感染。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表现为水痘,部分病毒可潜伏在体内,当儿童免疫力下降时可能发生带状疱疹。儿童患带状疱疹时,应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防止继发感染,由于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应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抗病毒、止痛等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患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症状往往较为严重,且发生后遗神经痛的风险较高。老年人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充分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及治疗方案,同时要加强护理,注意休息,提高机体抵抗力。
3.孕妇:孕妇患带状疱疹时,需权衡抗病毒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应在医生评估后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患有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患带状疱疹后病情往往较重,易出现播散性带状疱疹等情况,需要更加积极地进行抗病毒及综合治疗,同时要针对基础疾病进行相应处理,以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