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心脏血液灌注减少致供氧等异常的病理状态,其发病机制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常见典型症状为心绞痛,不典型症状易被忽视,诊断方法有心电图、负荷试验、冠状动脉造影等,心电图可筛查,负荷试验助发现静息未检情况,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金标准。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会逐渐发生退变,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增加。老年人血管壁弹性下降、内膜增厚等,容易导致血管狭窄,进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例如,研究发现,50岁以上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这与年龄相关的血管生理性改变密切相关。
性别因素:在绝经前,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对心血管系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所以心肌缺血的发生率相对男性较低。但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女性心肌缺血的发生率逐渐接近男性。这是因为雌激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发挥心血管保护作用,如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调节血脂等。
生活方式因素
高脂饮食:长期摄入高脂食物会使血液中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脂质成分升高,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粥样斑块,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供血。例如,长期大量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富含高脂肪的食物,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几率,进而引发心肌缺血。
吸烟: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同时,吸烟还会降低血液中的含氧量,加重心肌缺氧。有研究表明,吸烟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比不吸烟者显著增高。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可导致体重增加、血脂异常、血压升高和胰岛素抵抗等,这些都是引发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运动不足会使身体代谢功能下降,脂肪堆积,进而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
病史因素
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血管长期承受高于正常的压力,容易导致血管内膜损伤,促使粥样斑块形成,引起冠状动脉狭窄,影响心肌血液供应。长期高血压如果控制不佳,会明显增加心肌缺血的发生风险。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体内的高血糖状态会损伤血管内皮,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同时,糖尿病还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等问题,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的发生概率。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肌缺血的风险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升高,且病情进展往往更为隐匿。
心肌缺血的常见症状
典型症状:心绞痛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典型症状,通常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样疼痛,可向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放射,部分患者还可伴有胸闷感。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后可缓解。例如,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在劳累后出现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持续约4分钟,休息后疼痛缓解,这很可能是心肌缺血引发的心绞痛表现。
不典型症状: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等,心肌缺血的症状可能不典型。老年人可能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等,而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可能对疼痛的感知不敏感,心肌缺血时可能仅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等,容易被忽视,从而延误诊治。
心肌缺血的诊断方法
心电图检查:静息心电图是常用的筛查方法,可发现ST段压低、T波低平或倒置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但静息心电图有时可能无法捕捉到发作时的心肌缺血改变,此时可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Holter),它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提高心肌缺血的检出率。例如,患者在日常活动中出现心肌缺血症状时,Holter可记录到相应的心电图变化。
负荷试验: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运动负荷试验是让患者在跑步机上运动或踏车,通过增加心脏负荷来激发心肌缺血,观察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的心电图变化。药物负荷试验则是使用药物(如多巴酚丁胺等)来增加心脏负荷,适用于不能运动的患者。这些负荷试验可以帮助发现静息状态下未被检测到的心肌缺血情况。
冠状动脉造影:这是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狭窄部位和程度等。例如,医生可以明确看到某支冠状动脉是否存在严重狭窄及其具体位置,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