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术后复查包括体格检查观察局部体征、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钼靶、胸部CT、骨扫描等,实验室检查如肿瘤标志物、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还有腋窝淋巴结活检等,不同年龄、性别及有高危因素患者复查有不同注意事项,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定期复查及相应检查安排。
一、体格检查
局部检查:包括对手术部位的检查,观察有无红肿、包块、溃疡等情况,了解手术切口愈合状况以及局部有无异常改变,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局部复发等情况,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不同特点,但核心是观察局部体征变化。
二、影像学检查
乳腺超声:
意义:是乳腺癌术后复查常用的检查方法,可清晰显示乳腺组织、腋窝淋巴结等情况,能发现较小的病灶。一般建议术后定期进行乳腺超声检查,观察乳腺实质及腋窝淋巴结有无异常回声等改变。不同年龄人群中,年轻女性乳腺组织相对致密,超声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老年女性乳腺组织萎缩,超声观察相对容易些。
检查频率:通常术后1-2年内每3-6个月检查一次,之后可适当延长检查间隔。
乳腺X线摄影(钼靶):
意义:对于发现乳腺内的钙化等情况有较好的价值,尤其对一些微小钙化灶的显示优于超声。但对于致密型乳腺(如年轻女性),钼靶的诊断效能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一般40岁以上女性可考虑定期进行乳腺钼靶检查,不过需结合个体情况,如有家族乳腺癌病史等高危因素者可能需要更早开始并更密切检查。
检查频率:一般术后2-3年开始,每年或间隔1-2年检查一次。
胸部CT:
意义:主要用于检查胸部脏器,如肺等有无转移情况。当怀疑有肺部转移可能时,需进行胸部CT检查。对于有吸烟史等肺癌高危因素的患者,更要关注肺部情况,通过胸部CT观察肺部有无结节等异常病变。
检查频率: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如有可疑情况可能需要短期内复查,一般术后1-2年可考虑每年进行一次胸部CT筛查。
骨扫描:
意义:用于检测骨骼有无转移病灶,因为乳腺癌容易发生骨转移。对于出现骨痛等症状或怀疑有骨转移可能的患者,骨扫描是重要的检查手段。不同年龄患者骨代谢情况不同,老年患者骨转移相对更需关注骨扫描情况。
检查频率:一般术后定期进行,如术后2-3年可考虑进行一次骨扫描,如有症状随时检查。
三、实验室检查
肿瘤标志物检测:
常用指标:如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等。肿瘤标志物可作为辅助判断乳腺癌术后有无复发转移的指标,但需结合临床及其他检查综合分析。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例如绝经后女性CA15-3等指标可能与绝经前有所不同。
检查频率:一般术后定期复查,前2-3年内每3-6个月检测一次,之后可适当延长间隔。
血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意义:了解患者一般身体状况,血常规可反映患者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肝肾功能,因为一些治疗药物可能对肝肾功能有影响,通过定期检查可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治疗等。对于老年患者,肝肾功能随年龄增长可能有生理性减退,更要密切关注其肝肾功能变化;对于有基础肝肾功能疾病的患者,检查频率可能需要更频繁。
四、其他检查
腋窝淋巴结活检:当超声等检查发现腋窝淋巴结异常时,可能需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活检,以明确有无转移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活检操作需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年轻患者:
由于年轻患者乳腺组织较致密,在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注意检查方法的选择和解读,超声可能是更常用的初始检查方法。同时,年轻患者对术后身体外观等可能更敏感,在复查过程中要注重心理关怀,关注其心理健康状况。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检查时要考虑其身体承受能力,例如骨扫描检查时要注意患者肾功能情况等。对于老年患者的体格检查要更细致,因为其病情变化可能相对隐匿。
有高危因素患者:
如有家族乳腺癌遗传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复查时要更密切,检查频率可能需要相对更频繁,影像学检查等项目可能要适当增加,以便更早发现可能的复发转移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