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心悸有可能增加猝死风险且与多种因素相关,其常见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快速性和缓慢性)、结构性心脏病(冠心病、扩张型心肌病等),不同人群(儿童及青少年、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长期心悸特点及猝死风险有差异,长期心悸者需及时就医检查、针对病因治疗、调整生活方式,特殊人群需特别关注以预防猝死。
一、长期心悸的常见原因及与猝死的关联
1.心律失常相关
快速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长期的快速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以心房颤动为例,长期心房颤动时,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可导致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同时,长期快速心室率会使心肌耗氧量增加,久而久之可能引发心肌病,增加猝死风险。有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患者发生猝死的风险较正常人显著升高。
缓慢性心律失常:如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等。当心脏跳动过慢时,心输出量明显减少,重要脏器供血不足。长期的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等严重情况,增加猝死发生的可能性。
2.结构性心脏病相关
冠心病:长期冠心病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心肌细胞受损。心脏的电活动不稳定,容易发生心律失常,进而增加猝死风险。例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较高,而室性心动过速是导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肌逐渐扩大、变薄,收缩功能减退。长期的扩张型心肌病会伴随复杂的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这些心律失常可引发心脏骤停,导致猝死。
二、不同人群长期心悸的特点及猝死风险差异
1.儿童及青少年
儿童及青少年长期心悸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先天性心脏病等原因引起。例如先天性长QT间期综合征患儿,长期可出现心悸症状,而该疾病是青少年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心脏电生理异常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引发猝死。
2.老年人
老年人长期心悸多与退行性心脏病变、冠心病、心房颤动等有关。老年人各脏器功能减退,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更差。例如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由于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长期心悸时猝死风险进一步升高。且老年人发生心脏骤停后复苏成功率相对较低。
3.有基础疾病人群
本身患有心血管疾病如心力衰竭、心肌梗死病史的人群,长期心悸提示病情可能不稳定,猝死风险较高。心力衰竭患者长期心悸往往意味着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心律失常难以控制,更容易发生猝死。
三、长期心悸需采取的措施及预防猝死
1.及时就医检查
长期心悸患者应尽快前往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心脏超声等,以明确心悸的原因。例如通过动态心电图可以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发现常规心电图不易捕捉到的心律失常情况;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2.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心律失常引起,根据具体心律失常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心房颤动患者可根据情况选择抗凝治疗(如使用华法林等,但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控制心室率(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等)等;对于缓慢性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能需要植入心脏起搏器。如果是结构性心脏病引起,如冠心病需要进行改善心肌供血等治疗,扩张型心肌病需要进行改善心肌重构等治疗。
3.生活方式调整
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长期心悸,都需要注意生活方式调整。保持良好的作息,避免熬夜;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因为情绪波动可能诱发心律失常;适度运动,如选择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戒烟限酒等。例如适度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但剧烈运动可能加重心脏负担,诱发心悸等不适。
4.特殊人群的特别关注
儿童及青少年长期心悸要重视,及时排查先天性心脏病等情况,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症状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就医。老年人长期心悸更要加强监测,家属应了解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发现患者出现意识丧失、大动脉搏动消失等情况,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急救电话。有基础疾病人群要严格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诊,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猝死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