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褥疮的因素包括压力因素(垂直压力、摩擦力、剪切力)、营养状况(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皮肤潮湿(汗液、尿液、粪便等刺激)、年龄因素(老年人皮肤老化等,儿童皮肤薄嫩等)、疾病因素(神经系统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易发生褥疮)。
摩擦力:摩擦力是施加于皮肤表面的平行力量,与皮肤表面发生摩擦,造成皮肤角质层的损伤。当患者在床上活动或坐轮椅时,皮肤可受到床单和轮椅坐垫表面的逆行阻力摩擦,如皮肤被擦伤后受到汗、尿液、粪便等的浸渍时,更易发生褥疮。对于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在移动体位时如果护理不当,很容易产生摩擦力导致褥疮。儿童在被移动或更换体位时,如果没有轻柔操作,也可能因摩擦力损伤皮肤引发褥疮。
剪切力:剪切力是由两层组织相邻表面间的滑行而产生的进行性相对移位所引起,与体位有密切关系。例如,半卧位时身体下滑,皮肤和肌肉组织由于摩擦力和压力的联合作用,血液供应受到影响,导致组织缺氧,容易形成褥疮。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在体位变化时更易出现剪切力相关问题引发褥疮。儿童如果处于不正确的体位,如不正确的抱姿等,也可能产生剪切力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引发褥疮。
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当患者营养摄入不足,出现蛋白质合成减少、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萎缩时,一旦受压,骨隆突处皮肤要承受外界压力和骨隆突处对皮肤的挤压力,容易引起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褥疮的发生。例如,长期患有慢性疾病、进食困难的患者,如恶性肿瘤晚期患者,往往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易发生褥疮。老年人由于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下降等原因,也较易出现营养不良相关的褥疮风险。儿童如果存在喂养不当、营养摄入不均衡等情况,也可能因营养不良增加褥疮发生的可能性。
维生素缺乏:维生素缺乏会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修复功能。例如,维生素C缺乏会影响胶原蛋白的合成,使皮肤的韧性和修复能力下降;维生素B族缺乏可引起皮肤炎症等问题,增加褥疮发生的易感性。老年人由于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的情况,进而增加褥疮风险。儿童如果挑食、偏食,也可能导致维生素摄入不足,影响皮肤健康,增加褥疮发生几率。
皮肤潮湿
汗液、尿液、粪便等刺激:皮肤经常受到汗液、尿液、粪便等物质的刺激变得潮湿,会破坏皮肤的酸性保护膜,使角质层的保护能力下降,皮肤组织破溃,容易引发褥疮。例如,大小便失禁的患者,如果不能及时清理,皮肤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中,很容易发生褥疮。老年人由于自控能力下降等原因,大小便失禁的情况相对较多,若护理不及时,易因皮肤潮湿引发褥疮。儿童如果出现腹泻、大小便不能自理等情况,也需注意保持皮肤干燥清洁,否则易因皮肤潮湿引发褥疮。
年龄因素
老年人:老年人皮肤老化,弹性降低,皮下脂肪变薄,皮肤血液循环功能减退,对外部压力的耐受性下降,容易发生褥疮。而且老年人常伴有多种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这些疾病会进一步影响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褥疮的发生风险。
儿童:儿童皮肤较薄嫩,皮肤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受到压力、摩擦等刺激时,相对成人更易受损。但儿童如果能保持良好的体位和皮肤清洁,发生褥疮的几率相对较低。不过,对于一些特殊情况的儿童,如长期卧床、肢体活动受限等,也需要注意预防褥疮。例如,早产儿皮肤更娇嫩,更易受到损伤引发褥疮。
疾病因素
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如脑卒中、脊髓损伤等患者,由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长期卧床或坐轮椅,自主活动减少,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容易发生褥疮。例如,脊髓损伤导致截瘫的患者,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失去神经支配,无法自主活动,局部皮肤长时间受压,极易引发褥疮。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常伴有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导致局部血液循环障碍和神经感觉减退,使皮肤的保护功能减弱,对压力、摩擦等损伤的耐受性降低,容易发生褥疮,且一旦发生褥疮,不易愈合,还可能加重糖尿病病情。
恶性肿瘤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由于长期消耗,身体虚弱,营养状况差,同时肿瘤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皮肤易受损伤且修复能力减弱,容易发生褥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