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性别因素(女性风险显著高于男性)、年龄因素(青春期到更年期前风险随年龄增长逐步升高,更年期后仍需重视)、生活方式因素(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风险)、遗传因素(家族近亲患癌及基因易感性增加风险)、激素相关因素(初潮早绝经晚、未生育或晚生育、长期激素替代治疗增加风险)、其他病史因素(乳腺良性疾病史、胸部放射史会升高风险)。
一、性别因素
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高于男性。这是因为女性体内的雌激素等激素环境与男性不同,雌激素长期刺激乳腺组织可能增加癌变风险。例如,女性从青春期开始到绝经前,体内雌激素水平处于相对波动且较高的状态,持续的雌激素刺激使得乳腺细胞发生异常增殖和恶变的可能性增加。
二、年龄因素
青春期到更年期前:随着年龄增长,患乳腺癌的风险逐渐升高。一般来说,在30岁以后患乳腺癌的几率开始逐步上升,到50-69岁时达到发病高峰。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乳腺组织不断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长期作用,细胞发生突变的概率增加。
更年期后:虽然更年期后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有所下降,但患乳腺癌的风险仍未降低,只是增长速度可能相对变缓,不过老年女性依然需要重视乳腺癌的筛查。
三、生活方式因素
饮食方面:长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高脂肪饮食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或者影响脂肪细胞分泌一些与乳腺癌发生相关的细胞因子等。例如,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的人群,乳腺癌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运动方面:缺乏运动的人患乳腺癌的风险高于经常运动的人。运动可以帮助控制体重,维持身体正常的代谢功能,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和免疫系统功能。研究表明,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降低。
饮酒方面: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酒精会影响体内激素的代谢,还可能直接损伤乳腺细胞的DNA等,从而增加癌变的可能性。有研究发现,每天饮酒超过1杯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比不饮酒的女性明显升高。
四、遗传因素
家族遗传史:如果家族中有近亲(如母亲、姐妹等)患有乳腺癌,那么个体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例如,BRCA1和BRCA2等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遗传性密切相关。如果携带这些突变基因,女性患乳腺癌的概率会显著高于普通人群。据统计,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一生患乳腺癌的概率可高达50%-80%。
基因易感性:除了特定的BRCA1/2基因外,还有一些其他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也与乳腺癌的易感性相关。这些基因通过影响细胞的生长、分化、修复等过程,增加了乳腺癌发生的可能性。
五、激素相关因素
初潮早与绝经晚:月经初潮年龄小于12岁比初潮年龄大于13岁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高;绝经年龄大于55岁比绝经年龄小于45岁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高。因为初潮早意味着乳腺组织更早地暴露在雌激素环境中,绝经晚则延长了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时间。
未生育或晚生育:未生育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高于已生育女性;首次生育年龄大于30岁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也相对较高。怀孕和哺乳可以调节乳腺组织的分化和发育,降低乳腺癌的发病风险。例如,生育第一胎在20岁之前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明显低于30岁以后生育第一胎的女性。
激素替代治疗:长期使用雌激素进行激素替代治疗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增加。激素替代治疗会改变体内的激素平衡,对乳腺组织产生持续的刺激作用,从而增加癌变的可能性。
六、其他病史因素
乳腺良性疾病史:患有乳腺囊性增生病等乳腺良性疾病的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相对较高。虽然乳腺良性疾病本身不是癌症,但部分乳腺良性疾病的病理改变可能提示乳腺组织存在一定的异常增殖倾向,长期不愈可能增加恶变的风险。
胸部放射史:曾经因其他疾病接受过胸部放疗的人群,患乳腺癌的风险会升高。放疗会对乳腺组织造成损伤,导致细胞发生突变,增加了乳腺癌发生的概率。例如,因霍奇金淋巴瘤等疾病接受过胸部放疗的女性,在放疗后的若干年中,患乳腺癌的风险明显高于未接受过胸部放疗的人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