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病因与遗传、内分泌等多因素相关,早期有无痛单发小肿块等表现,检查靠影像学和病理,治疗综合;乳腺增生是良性乳腺疾病,因内分泌紊乱等引起,表现为周期性乳房胀痛等,检查以超声为主,治疗多对症;不同人群情况不同,育龄、中老年及孕期哺乳期女性需关注乳腺相关情况并相应处理。
一、定义与性质
乳腺癌:是发生在乳腺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细胞失去正常调控,无限制增殖并可侵犯周围组织或转移至其他部位。
乳腺增生:是乳腺正常发育和退化过程失常导致的一种良性乳腺疾病,本质是乳腺主质和间质增生及复旧不全,引起乳腺正常结构紊乱。
二、发病原因
乳腺癌: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多种因素相关,如遗传因素,家族中有乳腺癌患者的女性发病风险增高;内分泌因素,雌激素水平过高、孕激素水平相对不足等可能相关;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高脂肪饮食、肥胖、缺乏运动、饮酒等;电离辐射等物理因素也可能增加发病风险。
乳腺增生:主要与内分泌功能紊乱有关,女性体内雌激素、孕激素比例失调,使乳腺实质增生过度和复旧不全。精神因素如长期焦虑、紧张、压力大等也可诱发或加重乳腺增生,另外,高龄未婚、未育、晚育、未哺乳等也是相关因素。
三、临床表现
乳腺癌:早期常表现为患侧乳房出现无痛性、单发小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乳头凹陷或溢血、腋窝淋巴结肿大等。不同病理类型的乳腺癌临床表现可能有差异,例如炎性乳腺癌会出现乳房皮肤红肿、发热等类似炎症的表现。
乳腺增生:主要表现为乳房胀痛,具有周期性,一般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后缓解,但也有部分患者疼痛无明显周期性。可触及乳房内散在的结节状或片状肿块,大小不一,质韧,与周围乳腺组织分界不明显,可活动,腋窝淋巴结一般无肿大。
四、检查方法
乳腺癌: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可初步筛查,能发现乳腺内的肿块并判断其囊性或实性等;乳腺X线摄影(钼靶)对发现微小钙化灶有优势,有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磁共振成像(MRI)对乳腺病变的检出敏感性较高,尤其是对多中心、多病灶的乳腺癌以及乳腺假体植入后乳腺病变的评估有价值。
病理检查:是确诊乳腺癌的金标准,可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诊断,明确肿瘤的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
乳腺增生:
影像学检查:乳腺超声是常用检查方法,可发现乳腺组织增厚、结构紊乱等,但一般无明确的肿块或有散在的低回声结节等表现。
病理检查:一般在怀疑有恶变可能时才进行,可见乳腺导管和小叶的增生等良性病变表现。
五、治疗原则
乳腺癌:治疗方法需根据肿瘤的分期、病理类型、分子分型等综合制定,包括手术治疗(如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保乳手术等)、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早期乳腺癌通过合理治疗有较高的治愈率,中晚期乳腺癌则需要综合治疗以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
乳腺增生:一般以对症治疗为主,对于疼痛较轻、症状不影响生活的患者,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如保持心情舒畅、规律作息、低脂饮食等。当疼痛较重影响生活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一些调节内分泌的药物缓解症状,但一般不采用手术治疗,除非怀疑有恶变可能时才考虑手术活检或切除。
六、特殊人群情况
育龄女性:乳腺增生在育龄女性中较为常见,由于其内分泌处于波动状态,乳腺增生相关症状可能更明显,应关注情绪调节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定期进行乳腺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异常。而乳腺癌在育龄女性中相对少见,但也需提高警惕,如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检查。
中老年女性:随着年龄增长,乳腺增生的发生率可能相对稳定,而乳腺癌的发病风险增加,中老年女性更应重视乳腺的定期筛查,如乳腺钼靶检查等,以便早期发现乳腺癌。对于乳腺增生相关症状,也应积极处理,缓解不适。
孕期及哺乳期女性:孕期和哺乳期由于体内激素变化,乳腺增生可能会有生理性的加重,一般属于正常生理现象,但如果出现异常的乳房肿块等表现,也需要及时排查是否有乳腺癌等情况,此时检查方法的选择需考虑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