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早搏是心脏在正常节律外提前的心跳,分房性、室性等,有生理和病理因素致因,可通过症状观察、心电图、心脏超声评估,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去除诱因,症状明显用β受体阻滞剂等,有器质性心脏病者治基础病并针对性处理早搏,儿童、老年人、妊娠女性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心脏早搏的定义与分类
心脏早搏是指心脏在正常节律之外,提前发生的一次心跳。可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房性早搏起源于心房,室性早搏起源于心室。
二、心脏早搏的常见原因
1.生理因素
年龄与性别:随着年龄增长,心脏传导系统等可能出现生理性变化,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早搏;一般来说,男性和女性在无基础疾病时,生理性早搏发生率无显著性别差异,但在一些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有不同表现,如女性在妊娠等时期可能因身体负担变化出现早搏。
生活方式:长期大量吸烟、饮酒、喝咖啡或浓茶等,会刺激心脏,增加早搏发生风险;长期精神紧张、焦虑、过度劳累等也可诱发早搏。例如,长期熬夜的人群,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出现早搏。
2.病理因素
心血管疾病:患有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心血管疾病时,心脏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容易导致心脏早搏。比如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或堵塞,心肌供血不足,可能引发早搏;心肌病患者心肌病变,影响心脏正常节律,也常出现早搏。
其他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加快心脏节律,引起早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等,也可导致心脏电生理活动异常,引发早搏。
三、心脏早搏的评估方法
1.症状观察:患者可能感觉心悸、心跳暂停感、胸闷等不适,但有些早搏可能无明显症状。对于有症状的患者,需详细记录症状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2.心电图检查:常规心电图可捕捉到早搏的类型、频率等信息,是诊断早搏的重要手段。动态心电图(Holter)检查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更全面地评估早搏的发生情况,了解早搏与患者日常活动、症状之间的关系。
3.心脏超声检查: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排查是否存在心脏器质性病变导致的早搏,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
四、心脏早搏的处理原则
1.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
一般处理:首先要去除诱因,如避免吸烟、饮酒、咖啡、浓茶等,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减轻精神压力等。如果早搏症状不明显,通常无需特殊药物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
症状明显时的处理:当早搏引起明显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时,可考虑使用药物治疗,如β受体阻滞剂等,这类药物可以通过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早搏症状。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用药差异,对于儿童,应谨慎使用,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老年人使用时要关注肝肾功能等情况。
2.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
治疗基础疾病: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的心血管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如治疗冠心病改善心肌供血,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纠正甲状腺激素水平等。
早搏的针对性处理: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同时,根据早搏的情况进行处理。如果早搏频繁且症状明显,可在医生评估下使用适当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以及与基础疾病用药的相互作用。例如,对于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特别谨慎,避免药物加重心力衰竭等情况。
五、特殊人群心脏早搏的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出现早搏时,首先要排查是否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如果是生理性因素引起,如剧烈运动后等出现的偶发早搏,一般通过休息等方式可缓解。要避免儿童过度劳累、精神紧张,定期进行心脏检查监测早搏情况。
2.老年人:老年人心脏早搏要重视基础疾病的排查和管理。由于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减退,在用药时要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适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低盐低脂饮食等。
3.妊娠女性:妊娠期间出现早搏,要综合考虑妊娠情况和早搏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一般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心情舒畅等。如果早搏症状严重,需要用药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药物,并在医生严密监测下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