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暴发性心肌炎先有1-3周上呼吸道或消化道前驱感染症状,心血管系统有心率异常(增快或减慢)、心音改变(低钝、奔马律)、血压变化(早期正常或轻度升高,进展后下降、休克),全身有乏力、呼吸困难、晕厥或意识障碍等症状,各症状因儿童年龄有不同表现且病情危急。
一、前驱感染症状
儿童暴发性心肌炎常先有病毒感染前驱表现,多数患儿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如发热、咳嗽、流涕、腹泻等,这是因为病毒首先侵袭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然后进一步侵犯心肌。例如柯萨奇病毒等常见引起心肌炎的病毒,多通过这样的前驱感染阶段开启对心肌的损害过程,不同年龄儿童可能在感染后的表现略有差异,婴幼儿可能以发热、拒食、呕吐等非特异性症状为主,而年长儿可能更易表述出呼吸道感染相关症状。
二、心血管系统相关症状
1.心率异常
患儿可出现心率明显增快,甚至可达160次/分以上,这是因为心肌受损后,心脏的正常节律和收缩功能受到影响,机体为了维持基本的血液循环,会反射性地加快心率。不同年龄儿童基础心率不同,新生儿正常心率约120~140次/分,婴儿约110~130次/分,年长儿约70~110次/分,当实际心率超出相应年龄正常范围较多时需高度警惕。
也可能出现心率减慢,严重时可低于60次/分,这是由于心肌细胞受损影响了心脏的传导系统,导致心脏传导阻滞等情况发生,年龄较小的儿童对心率变化的耐受性更差,心率异常可能迅速引发严重后果。
2.心音改变
心音低钝是常见表现,正常的心音是由心脏瓣膜关闭等产生的清晰有力的声音,心肌受损后,心脏收缩力减弱,心音会变得低沉、微弱,就像敲在棉花上的声音一样,通过听诊器可明显察觉这种心音性质的改变,不同年龄儿童的心音特点虽有差异,但心音低钝的异常表现是相对统一的。
有时可闻及奔马律,这是一种额外的心音,在心肌受损、心脏扩大等情况下出现,提示心肌功能严重受损,心脏负担加重,年长儿可能更能配合听诊发现这种异常心音,但婴幼儿由于胸部解剖等因素可能听诊相对困难,但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辅助发现相关改变。
3.血压变化
早期可能血压正常或轻度升高,这是因为机体在心肌受损初期会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尝试维持血压稳定。但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血压下降,严重时发生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皮肤花斑、脉搏细弱等,儿童休克时与成人有一定差异,婴幼儿可能更易出现精神萎靡、拒奶等表现,这是因为心脏泵血功能严重受限,不能满足机体各器官组织的血液灌注需求,不同年龄儿童对血压下降的代偿能力不同,年龄越小代偿能力越弱,病情恶化越快。
三、全身症状
1.乏力
患儿自觉全身没有力气,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本能进行的日常活动,如行走、玩耍等,很快就会感到疲惫,这是由于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脏输出的血液不能充分供应全身,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缺氧、能量供应不足所致。不同年龄儿童乏力的表现形式不同,婴幼儿可能表现为不爱活动、嗜睡,年长儿则更易表述出疲倦感,且随着病情发展乏力会逐渐加重。
2.呼吸困难
可出现呼吸急促,呼吸频率加快,婴幼儿呼吸频率可超过60次/分,年长儿也可超过30次/分,这是因为心脏功能受损,肺循环淤血,影响了气体交换,机体为了获取更多氧气,通过加快呼吸频率来代偿。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发绀等表现,端坐呼吸是指患儿为了减轻呼吸困难而采取端坐位或半卧位,发绀则是由于缺氧导致口唇、甲床等部位颜色发紫,年龄较小的儿童呼吸困难时可能伴有鼻翼扇动等表现,这与儿童的呼吸解剖结构特点有关,如气道相对狭窄等,呼吸困难的程度能反映心脏功能受损的严重程度。
3.晕厥或意识障碍
病情严重时儿童可出现晕厥,甚至意识障碍,这是因为心脏泵血不足,导致脑供血急剧减少,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突然面色发灰、神志不清,年长儿可能先有头晕等前驱表现然后发生晕厥,这种情况提示暴发性心肌炎已进入非常危重的阶段,需要立即进行抢救处理,不同年龄儿童发生晕厥或意识障碍的机制相似,但表现形式受年龄影响,年龄小的儿童可能更难准确描述前驱症状,病情变化往往更为隐匿且危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