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管内见癌栓指乳腺癌患者血管或淋巴管内发现癌细胞,会增加转移和复发风险,治疗上会调整方案,有该情况的患者需加强随访监测,且不同特征患者随访监测等有相应不同注意事项。
一、脉管内见癌栓的定义
脉管内见癌栓是指在乳腺癌患者的血管或淋巴管内发现了癌细胞。血管包括动脉和静脉,淋巴管则是淋巴系统的组成部分。癌细胞可以通过浸润等方式进入脉管系统,随着血液或淋巴液流动。
二、脉管内见癌栓对乳腺癌预后的影响
1.转移风险增加
对于年龄较轻的乳腺癌患者,脉管内见癌栓会显著提高癌细胞通过脉管系统远处转移的风险。因为癌栓中的癌细胞可以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其他部位,例如转移至肺、骨、肝等器官。研究表明,有脉管癌栓的乳腺癌患者发生远处转移的概率比没有脉管癌栓的患者高很多。
在不同生活方式的乳腺癌患者中,有脉管癌栓者即使生活方式较为健康,如坚持适量运动、合理饮食等,转移风险仍较高。这是因为脉管内的癌栓本身就是癌细胞扩散的“种子”。
从病史角度看,有脉管癌栓的乳腺癌患者,既往如果有过一些不良的乳腺疾病史等,其复发转移的可能性也会因脉管癌栓的存在而进一步增大。
2.复发风险提升
对于女性乳腺癌患者,脉管内见癌栓会使局部复发和远处复发的风险均升高。在术后随访过程中,有脉管癌栓的患者相较于无脉管癌栓者,更易出现肿瘤的复发情况。例如,在术后几年内,有脉管癌栓的患者出现局部胸壁复发或远处脏器复发的概率明显增加。
不同年龄的乳腺癌患者中,年轻患者(一般指年龄小于40岁)有脉管癌栓时复发风险相对更高。这可能与年轻患者体内细胞代谢活跃等因素有关,使得癌细胞更容易从脉管癌栓中“生根发芽”导致复发。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乳腺癌患者,如有脉管癌栓,其复发风险会进一步叠加。比如长期吸烟、酗酒、作息不规律的患者,脉管内癌栓存在时更易促使肿瘤复发。
从病史方面,既往有过乳腺不典型增生等病史的乳腺癌患者,若出现脉管内癌栓,复发的可能性会显著高于没有这些病史且无脉管癌栓的患者。
三、脉管内见癌栓的临床处理及相关注意事项
1.治疗方案的调整
对于有脉管内癌栓的乳腺癌患者,在治疗上会更加积极。可能需要在手术的基础上增加辅助化疗、靶向治疗等。例如,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且有脉管癌栓的患者,除了手术和常规化疗外,会考虑使用抗HER-2的靶向药物进行治疗。
年龄较大的患者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会综合考虑其身体耐受性等因素。比如年龄大于70岁的患者,在使用化疗药物时会更谨慎评估药物的剂量和不良反应,但如果有脉管癌栓,可能仍需要在适当调整后进行必要的化疗等治疗。
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在治疗的同时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如劝导吸烟患者戒烟、酗酒患者戒酒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对于有脉管癌栓的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调整有助于患者更好地耐受治疗和降低复发等风险。
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在治疗时要结合既往病史进行个体化治疗。例如既往有心脏疾病史的乳腺癌患者,在使用可能影响心脏功能的化疗药物时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指标,同时针对脉管癌栓的情况制定合适的治疗组合。
2.随访监测
有脉管内癌栓的乳腺癌患者需要加强随访监测。随访频率会比没有脉管癌栓的患者更密集。一般建议术后前几年每3-6个月进行一次全面的随访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胸部CT、骨扫描等)、肿瘤标志物检测等。
不同年龄的患者随访监测重点略有不同。年轻患者要更关注可能的远处转移情况,因为年轻患者转移风险相对更高,所以在随访中要加强对肺、骨等远处器官的监测;老年患者则要更关注心、肝等重要脏器功能以及局部复发情况。
生活方式不同的患者随访时也有不同的注意事项。生活方式健康的患者仍要按照既定的随访计划进行,但对于生活方式不健康的患者,在随访时除了医学检查外,还要再次强调生活方式调整的重要性并督促其落实。
有病史的患者在随访时要结合既往病史进行针对性监测。比如既往有肝病史的乳腺癌患者,在随访中要重点监测肝脏情况,因为有脉管癌栓时存在肝转移的风险较高,通过定期监测肝脏相关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发现肝转移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