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多动症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是儿童期常见心理障碍,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等影响学习社交。干预包括非药物和医疗干预,非药物有行为治疗(行为矫正、认知行为训练)、家庭干预(营造良好氛围、制定规律作息)、学校干预(课堂调整、家校沟通),医疗干预有药物治疗(非药物效果不佳时,需遵医嘱)和心理治疗,不同年龄段儿童干预有特殊注意事项,需综合孩子情况采取非药物为主、必要时结合医疗干预的综合措施并个性化干预。
一、了解多动症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俗称小孩多动症,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类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和冲动行为,会影响孩子的学习、社交等方面。
二、非药物干预方法
行为治疗
行为矫正:通过正性强化等方法,当孩子出现符合期望的行为时,及时给予奖励,如表扬、小贴纸等,强化良好行为;对于不良行为,采用忽视等消退方法。例如,孩子在课堂上能安静坐10分钟,就给予表扬和小奖励,帮助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种方法对各年龄段儿童都适用,尤其对低龄儿童更易通过正向激励引导行为改变。
认知行为训练: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行为,学习应对策略。比如教导孩子在冲动想要做出不当行为时,先进行深呼吸等自我调节。对于学龄期儿童效果较好,能帮助他们从认知层面理解并改善自身的多动等问题。
家庭干预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家长要保持家庭环境的稳定和和谐,避免过度指责孩子。家长之间也要和睦相处,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对于有ADHD孩子的家庭,温馨、支持的氛围有助于孩子情绪稳定,促进其行为改善。比如家长避免在孩子面前频繁争吵,多给予孩子关爱和理解。
制定规律生活作息: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生活制度,包括合理的作息时间、饮食规律等。例如保证孩子每天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学习、休息和娱乐时间。规律的生活有助于孩子的神经发育和行为控制,对各年龄段孩子都很重要,尤其对低龄儿童,稳定的生活节奏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学校干预
课堂调整:教师可以采取一些课堂管理策略,如将孩子安排在靠近讲台等注意力容易集中的位置,给予孩子更多关注;调整教学方式,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孩子的注意力。例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方式,对于学龄期的ADHD儿童,合适的课堂调整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参与学习,减少多动和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
家校沟通:教师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问题。家长也向教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双方共同制定教育计划和应对措施。这种家校合作对孩子的干预非常重要,能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孩子的改善。
三、医疗干预情况
药物治疗:如果非药物干预效果不佳,医生可能会考虑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如中枢兴奋剂等,但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医生的评估和指导,医生会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药物。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严重影响学习和生活的儿童,但要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一些副作用等问题,且需在专业医生的监测下使用。
心理治疗:包括心理疏导等,由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通过与孩子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帮助孩子缓解因多动症带来的心理压力等问题。例如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的状况,增强自信心等,适用于各年龄段有心理困扰的多动症儿童。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低龄儿童:低龄儿童进行干预时,要特别注重方法的趣味性和安全性。行为治疗中的奖励方式要简单直观,如用色彩鲜艳的小贴纸等;家庭干预中要注意家长的引导方式,避免过于严厉或简单粗暴,以免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
学龄期儿童:在学校干预方面要充分考虑其学习环境和同伴关系的影响,教师要关注其在班级中的社交情况,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促进其全面发展。
青春期儿童:青春期儿童可能会因为多动症出现自卑等心理问题,在干预时要注重尊重其隐私和自尊心,心理治疗中要采用更平等、开放的沟通方式,引导他们正确面对自身问题,积极配合干预措施。
总之,小孩多动症的干预需要综合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非药物干预为主,必要时结合医疗干预的综合措施,并且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