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人常见眼内恶性肿瘤,50-60岁人群易患,男性略多。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因素相关,有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眼压异常等表现,通过眼底检查、超声等可诊断,治疗有局部治疗(激光、放疗)和手术治疗(眼球摘除术、局部切除术),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后需长期随访监测。
一、基本定义
脉络膜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葡萄膜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是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多发生于50-60岁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
二、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一些基因突变可能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发生相关,但具体的遗传关联机制仍在不断研究中。例如,某些抑癌基因的突变或原癌基因的激活可能参与了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过程。
环境因素:长期紫外线暴露可能是一个相关因素,紫外线辐射可能损伤眼部细胞的DNA,导致细胞的异常分化和增殖,增加患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风险。
三、临床表现
视力下降:肿瘤生长会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导致患者视力逐渐下降,早期可能表现为视物模糊,随着病情进展,视力下降会逐渐加重。例如,肿瘤位于黄斑区附近时,对视力的影响更为明显,患者可能很快出现严重的视力障碍。
视野缺损:肿瘤占据脉络膜空间,会压迫周围视网膜组织,引起相应的视野缺损。患者可能感觉视野中出现暗点或某一区域视物缺失。
眼压异常:肿瘤较大时可能影响房水的正常循环,导致眼压升高,引起眼痛、头痛等症状;少数情况下肿瘤也可能导致眼压降低,出现眼内压过低相关的不适。
眼底表现:眼底检查可见眼底有灰黑色或棕黑色肿物,边界可能清楚或不清楚,肿物表面可能伴有视网膜脱离等改变。
四、诊断方法
眼底检查:通过直接检眼镜或间接检眼镜观察眼底肿物的形态、颜色、位置等特征,是初步诊断的重要手段。例如,可以观察到肿瘤的隆起度、表面血管情况等。
超声检查:B型超声检查可发现眼内实性占位病变,测量肿瘤的大小、形态等,帮助判断肿瘤的性质。例如,脉络膜黑色素瘤在超声下通常表现为实性的、边界较清楚的占位,内部回声不均匀等特征。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以观察肿瘤区域的血管灌注情况,了解肿瘤的血供特点等,有助于与其他眼底病变相鉴别。例如,肿瘤区域可能出现血管迂曲、渗漏等异常荧光表现。
CT和MRI检查:CT可以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MRI对软组织的分辨力更高,能更清晰地显示肿瘤的范围和内部结构等,对于诊断和分期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方式及相关考虑
局部治疗
激光治疗:对于较小的、位于周边部的脉络膜黑色素瘤,激光治疗可以通过热效应破坏肿瘤细胞。但需要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激光参数等,要考虑到激光对周围正常视网膜组织的损伤风险,尤其是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更需谨慎评估。
放疗:适用于不能耐受手术或肿瘤较大不宜手术切除的患者。放疗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但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放射性视网膜病变等,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眼部情况,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权衡放疗的利弊以及可能对眼部发育等的影响。
手术治疗
眼球摘除术:对于病情较严重、眼球已无保留价值的患者,可能需要行眼球摘除术。但在考虑手术时,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全身健康状况等因素。例如,儿童患者进行眼球摘除术会对其外观和心理等多方面产生较大影响,需要综合评估后谨慎决策。
局部切除术:对于部分早期、较小且位置合适的脉络膜黑色素瘤,可考虑局部切除术,尽量保留眼球的部分功能,但手术需要精准操作,以避免肿瘤残留和对周围正常组织的过度损伤。
六、预后及随访
预后:脉络膜黑色素瘤的预后与肿瘤的大小、位置、病理分期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肿瘤越小、发现越早、治疗越及时,预后相对较好。但即使经过治疗,仍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等情况,转移主要可转移至肝脏等部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
随访:患者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通过定期的眼部检查,包括眼底检查、超声检查、全身检查等,监测肿瘤是否复发、转移以及眼部和全身的健康状况。例如,治疗后的患者每3-6个月需要进行一次全面的眼部复查,以早期发现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