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乳腺癌B超表现包括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弹性超声表现。二维超声下皮肤增厚、纹理改变,皮下组织回声异常、结构紊乱,腺体回声不均;彩色多普勒超声示血流信号丰富、分级高,血流速度增快、阻力指数降低;弹性超声下病灶硬度增加。
一、二维超声表现
1.皮肤改变
厚度增加:炎性乳腺癌患者皮肤常出现增厚表现,这是由于肿瘤细胞浸润导致皮肤及皮下组织水肿等改变。一般来说,正常皮肤厚度较薄,而炎性乳腺癌患者皮肤厚度可明显超过正常范围,且这种增厚往往比较弥漫,累及乳房大部分皮肤区域。从年龄角度看,不同年龄段患者皮肤增厚表现可能无显著差异,但整体病理基础是肿瘤相关的炎症反应及组织浸润。对于女性患者,由于乳房组织特点,皮肤增厚更易被超声发现。
纹理改变:皮肤纹理会变得粗糙,超声下可观察到皮肤表面不平整,呈现出异常的纹理结构。这是因为肿瘤细胞在皮肤及皮下组织的浸润生长破坏了正常皮肤的组织结构,导致纹理紊乱。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增加患癌风险,但超声下的纹理改变主要与肿瘤本身的生物学行为相关。
2.皮下组织改变
回声异常:皮下组织回声增粗、增强,与周围正常皮下组织回声形成明显差异。这是由于肿瘤细胞浸润及炎症反应导致皮下组织内细胞成分增多、水肿等情况,使得超声回声发生改变。在病史方面,如果患者有乳腺相关疾病史,如乳腺良性肿瘤病史等,出现炎性乳腺癌时皮下组织回声异常可能更具复杂性,需要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结构紊乱:皮下组织正常的层次结构消失,变得紊乱。正常皮下组织有相对清晰的层次分布,而炎性乳腺癌时肿瘤细胞的浸润破坏了这种层次,使得各层结构相互交织、难以分辨。不同年龄患者的皮下组织结构紊乱程度可能因身体代谢等因素有一定差异,但根本原因是肿瘤的侵袭性生长。
3.腺体组织改变
腺体回声不均:乳腺腺体回声不均匀,可见强弱不等的回声区。这是因为肿瘤在腺体组织内生长,破坏了腺体的正常结构,导致局部组织密度等发生变化,从而超声回声表现不均。对于女性患者,青春期、育龄期、围绝经期及绝经后女性的腺体回声不均表现可能有所不同,青春期腺体相对致密,而绝经后腺体萎缩,炎性乳腺癌时的回声不均在不同阶段都与肿瘤的浸润范围和程度相关。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1.血流信号丰富程度
血流信号增多:炎性乳腺癌病灶内及周围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明显增多,可呈现出丰富的血流网络。研究表明,炎性乳腺癌组织中血管生成活跃,这是导致血流信号丰富的重要原因。从年龄角度,年轻患者和老年患者的血流信号丰富程度可能与肿瘤的生长速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肿瘤生长迅速的患者血流信号更丰富。
血流分级:通常可达到较高的血流分级,如Ⅱ-Ⅲ级。根据彩色多普勒血流分级标准,Ⅲ级血流表示血管丰富,充满血管分布区。女性患者由于乳腺组织血供特点,在炎性乳腺癌时更易出现高分级的血流信号。
2.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
血流速度增快:病灶内血流速度明显增快,这是因为肿瘤组织需要大量血液供应其生长、代谢等需求,所以血管内血流速度加快。不同年龄患者的血流速度可能因身体整体循环状态有差异,老年患者可能因血管弹性等因素与年轻患者有所不同,但炎性乳腺癌本身导致的血流速度增快是主要原因。
阻力指数降低:阻力指数(RI)降低,一般RI值可低于正常乳腺组织的RI值。这是由于肿瘤组织内新生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血管阻力降低。在病史方面,有乳腺疾病史的患者出现炎性乳腺癌时,其阻力指数改变可能受到原有乳腺组织血供情况的影响。
三、弹性超声表现
1.弹性成像特征
硬度增加:炎性乳腺癌病灶在弹性超声下表现为硬度增加,呈现出较硬的弹性成像表现。正常乳腺组织有一定的弹性,而炎性乳腺癌组织由于肿瘤细胞的密集浸润等原因变得质地坚硬。年龄因素会影响身体组织的弹性,年轻患者乳腺组织相对更具弹性,所以炎性乳腺癌病灶与周围正常组织的弹性差异可能在年轻患者中更易通过弹性超声凸显出来;老年患者乳腺组织弹性降低,可能需要更细致的弹性超声评估来鉴别。女性患者的乳腺组织特性决定了弹性超声在炎性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特点,通过弹性超声可以辅助判断肿瘤的硬度情况,从而帮助诊断炎性乳腺癌。



